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哈尔滨市居住区的绿地建设在质量及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与申请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课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哈尔滨市居住区绿地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科学依据。课题在前期调研哈尔滨市40个居住区的基础上,选择了城市居民购房占有率较多,且2009-2011年平均房价不高于本市同期平均房价(6942元/m2)的居住区类型,分别为:新城花园、宜居家园、双龙绿色家园、药六嘉园、大众新城、会展家园、立汇美罗湾、泰山家园。采用使用后评价的思路,主要运用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相关数据采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水平构成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季相景观、养护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绿地中居民结构、使用绿地的时间、居民行为方式、对不同类型绿地的偏好性、对绿地功能的认知以及对绿地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八个居住区绿地共应用植物种类107种,隶属于33科65属。其中乡土树种58种,占植物种类总数的72.5%;乔木与灌木分别40种,乔灌比为1: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大约为1:3,共占植物总数的74.8%;草本地被及花卉25种,占总数的22.3%。八个案例绿地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乔灌木有:红皮云杉、家榆、银中杨、旱柳、白桦、暴马丁香、山桃稠李、山丁子、紫丁香、小叶丁香、东北连翘、榆叶梅、辽东水蜡、茶条槭等。绿地的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好,乔灌木种类较丰富,地被种类稍有欠缺。2.绿地的空间结构与季相景观:绿地率范围为30%-42%,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但未达到生态宜居标准(绿地率≥70%);水平结构方面,公共、宅间、道路、专用绿地的位置分布合理,其中公共绿地80%以上为疏林或草坪,宅间平面配置形式丰富,道路与专用绿地以疏林或草坪式居多;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方面,乔+灌+草的复层形式达70%以上,层次性好;配置合理性方面,部分宅间绿地近宅植物过于高大,遮挡光线与视野,夏季居民愿意停留的地方乔木或遮阴设施欠缺;季相景观方面,新城花园、大众新城、立汇美罗湾季相景观体现良好,其他案例均有所欠缺,增加绿地中的色彩体现,是提高哈尔滨市该类居住区绿地景观的重要因子。3.绿地的养护管理:养护管理是影响居住区绿地面貌与居民满意度最重要的问题。补植更新、修剪整形、除杂清理、病虫害防治等都是有待提高的方面。绿地的人为损坏与养护管理之间存在较大矛盾。4.绿地中居民的特征及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居民特征方面,老年人、儿童是使用绿地的高频群体,分别占总人数的45.2%与18.5%,居民晚上使用绿地的频率最高(37%),其次为清晨(29%)和上午(20%),82.2%的活动为休息聊天、健身娱乐;认知方面,公共绿地中停留人数占总数的45.1%,居民偏好性较强,宅间绿地人数占20.2%,使用率相对较低;居民对绿地功能的认知上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更重要,分别占53.2%与33.9%,其次是空间划分功能5.6%,自我实现功能4.80%,社交功能2.4%。5.绿地的满意度:建立层次模糊分析模型,以绿地五个功能为指标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大众新城绿地的居民满意度最高(L1级),其次为立汇美罗湾与新城花园(L2级),泰山家园、双龙绿色家园与药六嘉园(L3级),宜居家园(L4级),会展家园(L5级)。应将大众新城绿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广为宣传,互为借鉴。6.从调研中分析案例绿地在生态效益、配置合理性、景观美景度以及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加绿地率与植物种类提升绿地生态效益;近宅绿地注重植物高度与距离,有机结合宅间绿地与活动设施,提高宅间利用率,在绿地设计前后加入公众参与并予以修正,改善配置合理性欠佳的问题;适当选用本地野生花卉地被资源,增加有明显季相特征的植物应用,优化绿地美景度;打造低维护景观,提出绿地认养的方法,解决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差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