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进步引致知识产品大量涌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如何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一热点问题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提升出口贸易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阐述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析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阐述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通过更加综合的指标测算1996-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以下三个层面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采用扩展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来考察1996-2013年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贸易量的影响效应,包含“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强对中国总体出口贸易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强主要是影响出口贸易集约边际,对扩展边际的影响要小得多;分行业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总体上显著增加了中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边际,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变化最敏感的是高技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强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扩展边际的影响却显著为负;分国别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中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出口发达国家的贸易边际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同类行业出口发展中国家贸易边际的影响。⑵通过测算2001-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研发投入、FDI和进口贸易等途径提升中国出口行业的技术复杂度;分行业类型的回归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要大于其对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即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效应呈现一定程度的行业差异性。⑶在测算工业行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模型考察2001-2013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贸易比较优势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即前期比较优势水平对当期的出口比较优势有显著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行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有一个“度”的限制。分行业类型的回归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能显著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优势,但不能显著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优势。⑷在综合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政府层面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企业层面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逐渐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收入差距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并且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被认为
在理论界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经济权力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而经济权力在资源配置、制度变迁乃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恰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首先依据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梳理经济权力的内涵和外延,探讨经济权力和经济权利的关系,立足于经济权力与权利的共生关系,进一步拓展权力关系作用于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与原理的研究。其次,研究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过程背后经济权力驱动作用的逻辑关系
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周期问题再次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在不同的理论范式下,他们得出了经济周期成因的不同结果。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似乎都从不同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企业的分阶段进入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当前的市场格局,而中国企业也必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本国的市场后国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的情况下提出的。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形势如火如荼,出现了许多运行态势较好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