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剿饷是明末统治者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加派的军饷,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征收史上的特例。剿饷的征收是明王朝在财政困窘的情况下为安内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在剿饷之前,明王朝曾因修建工程、对付战事而临时实行过田赋加派,也曾因经济拮据、军费浩繁而四次加派“辽饷”。在四次加派辽饷并入正赋之后,农民生活困苦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自然灾害频仍,农民只好揭竿而起。随着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王朝财政严重入不敷出,只得加派剿饷镇压起义。根据史料记载,剿饷的主要来源有四:因粮、溢地、事例和驿递。为了更好的管理剿饷,明统治者不仅专设了督饷侍郎、督饷司官、管饷同知等官负责督收管理剿饷,还特制剿饷关防对剿饷的出入加以识别管理。
由于蠲免、拖欠等因,剿饷的实际收入数较之预计应收额大为减少,而挪用、虚耗和侵吞的剿饷又占了实收剿饷的一部分,这使得剿饷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剿饷的原定加派期限是一年即止,然而随着农民起义的战火逐渐蔓延,剿饷的加派并未按期停止。另外,加派剿饷对明末社会经济、阶级关系以及清初的赋税政策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剿饷与以往因战争加派饷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每次战争加派都是对外,而剿饷则是用于镇压农民起义,也即为了平内。本文试图通过对剿饷从征收到利用再到影响这一过程的探析,获得对明末剿饷问题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