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研究——以《南方周末》新闻特稿为例

来源 :漳州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fa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特稿是国内新闻业界创新实践的产物,本文对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研究属于新闻和文学跨学科的前沿性课题,其研究价值来自于对新闻叙事前沿的创新实践的关注。  特稿的前身为新新闻,但这种主观性极强的写法威胁到了新闻真实性,它退潮后,合理的成分被新闻界继承下来,就是特稿。在中国,报告文学比较接近特稿的概念,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都比较差,因而其衰落后,新闻特稿被重新引入。新闻特稿首先在《中国青年报》出现,而以《南方周末》为最重要阵地。《南方周末》也凭借特稿的影响力一纸风行数十年。  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并非是将新闻文学化而是适当地借鉴一些文学的叙事手段为新闻服务。错时叙事、陌生化、细节描写和抒情,这些常见的文学叙事手法被引入到新闻特稿中,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但同时也凸显了新闻的主观性。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手法的运用依然是在严格遵守新闻操守和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之下进行的,因而使得它在新闻文本之美和真实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本文以《南方周末》新闻特稿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特点及其产生效果的分析、论证之后认为,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是新闻写作顺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之举。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老舍、王朔作品中去考察近几十年北京话双音节副词的演变情况,首先穷尽式搜集了老舍及王朔作品中的双音节副词,而后以此作为时间基点来探究近几十年来北京话双音节副
动物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中乌两国人民生活中均有重要地位,这不仅仅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体现在语言、绘画、音乐、体育文化等方面,在语言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中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