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且独特的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探讨湿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对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湿地生态系统难以从地面直接接近和测量,大部分类型湿地均难以实地考察,而且湿地的动态变化较强,传统的湿地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现在,遥感技术表现出的多传感器、高分率和多时相特征,以及所获取的地面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广、更新快、全天候、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其成为调查湿地资源并监测其动态变化的最为理想的方法。太子河作为辽宁省主要河流之一,与流域4000多km2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太子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得愈加脆弱。本文选择太子河中下游具有典型湿地景观的部分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覆盖研究区范围的1992年、2004年、2010年三期TM影像,结合相关专题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动态变化率、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4年间,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和其他用地三者之间的转化趋势与2004年至2010年期间相反。总的来说,其他用地向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转化趋势明显。自然的转出和人工湿地的转入主要发生蔘窝水库、太子河城区段、兰河的中下游。自然湿地质心总体向流域西南部迁移,人工湿地质心向流域东北部和西南部迁移。湿地景观斑块趋于破碎化、分散、多样、均匀分布,形状简单,但斑块的聚集程度和连通性提高。自然湿地大斑块面积增加,斑块的团聚程度加大,连通性较好,且斑块形状和边界越来越规则。人工湿地的大斑块面积减少,斑块零散分布,形状趋向简单规则。从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因素;通过对比分析1992年至2004年间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将地形因子和研究区湿地转化信息图谱进行叠加分析,找出影响湿地景观格局的自然驱动力。认为研究区内坡度≤2°、高程在65m至100m的北坡地区,为研究区湿地景观剧烈变化的区域,应重点保护。提出针对研究区湿地保护的建议,尤其严禁河道两岸的农业开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