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指当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忽视、排斥或拒绝时,其归属需要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它有多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虽然上世纪中叶已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但研究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界才开始对该现象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冷暴力,社会排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社交网络和自我行为的反思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个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其的益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造成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降低被排斥者的自尊、存在感、归属感以及控制感,长期暴露在社会排斥情境中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独,抑郁,从而更易患上心理疾病。然而,目前该领域多集中在对青年群体的探讨,很少有研究关注社会排斥对老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排斥效应存在年龄差异,即较青年群体而言,老年群体更倾向于报告更少的消极情绪,但在何种排斥强度下存在年龄差异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二者关系被以往研究者所忽视以及其重要性,进一步研究社会排斥的年龄效应,尤其是探讨排斥强度对年龄效应可能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有关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解释因素同样存在争论,目前仅有的两篇探讨解释因素的文章其分别支持加工速度衰退理论和积极效应假说。鉴于前者测量工具的信度与后者存在跨文化差异等问题,就要求研究者重新审视和探讨导致社会排斥效应存在年龄差异的原因,以求获得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合理解释。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社会排斥的年龄差异及其可能的解释因素。研究一,主要探讨社会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在我国群体被试中是否存在,并讨论该年龄差异是否受排斥强度的影响,并为后续的原因探讨提供有效的排斥强度参考。经筛选,该部分共有337名被试,其中青年被试165名(M=20.45,SD=1.26),老年被试172名(M=64.18,SD=6.18),采用2×5组间实验设计,通过Cyberball范式来创设不同的排斥情境,探讨在何种排斥情境下,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最明显。研究二,主要探讨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原因。通过引入内隐研究的方法,对社交网络核心化假说、卷入假说、拒绝敏感性假说、孤独感假说、积极效应、以及印象管理假说等可能的假说进行逐一验证。经筛选,本部分共有被试62名,其中青年被试29名(M=21.79,SD=1.88),老年被试33名(M=61.15,SD=5.69),采用4%接球率的Cyberball范式创设实验情境,Sprite-8生理反馈仪记录被试受排斥过程中的生理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排斥效应年龄差异的解释原因。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仅在明显排斥情境下,社会排斥才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即老年个体比青年个体报告出更少的消极体验。(2)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主要在于老年个体存在更为积极偏向的自我管理。
其他文献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其培养的对象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技尖兵,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
考虑太阳辐射和空调轿车车室结构的特点 ,采用光电倍增管和色度仪等实验手段 ,推导出车窗玻璃和结构材料的光学性能。采用蒙特卡罗法研究进入车室内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再分配 ,
本文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例研究优秀运动队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从教练员的自身调整角度入手,以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设计专家咨询表,采用特尔菲法分
学习倦怠是指个体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各种压力长期作用下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或缺失,从而出现畏难情绪出现厌恶或逃避学习行为,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等消极心理状态。高等教育
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大学生人际
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前人大量研究都在关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效果的差异,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偏好。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负性的情绪强度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2007年设立,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