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指当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忽视、排斥或拒绝时,其归属需要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它有多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虽然上世纪中叶已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但研究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界才开始对该现象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冷暴力,社会排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社交网络和自我行为的反思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个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其的益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造成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降低被排斥者的自尊、存在感、归属感以及控制感,长期暴露在社会排斥情境中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独,抑郁,从而更易患上心理疾病。然而,目前该领域多集中在对青年群体的探讨,很少有研究关注社会排斥对老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排斥效应存在年龄差异,即较青年群体而言,老年群体更倾向于报告更少的消极情绪,但在何种排斥强度下存在年龄差异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二者关系被以往研究者所忽视以及其重要性,进一步研究社会排斥的年龄效应,尤其是探讨排斥强度对年龄效应可能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有关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解释因素同样存在争论,目前仅有的两篇探讨解释因素的文章其分别支持加工速度衰退理论和积极效应假说。鉴于前者测量工具的信度与后者存在跨文化差异等问题,就要求研究者重新审视和探讨导致社会排斥效应存在年龄差异的原因,以求获得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合理解释。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社会排斥的年龄差异及其可能的解释因素。研究一,主要探讨社会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在我国群体被试中是否存在,并讨论该年龄差异是否受排斥强度的影响,并为后续的原因探讨提供有效的排斥强度参考。经筛选,该部分共有337名被试,其中青年被试165名(M=20.45,SD=1.26),老年被试172名(M=64.18,SD=6.18),采用2×5组间实验设计,通过Cyberball范式来创设不同的排斥情境,探讨在何种排斥情境下,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最明显。研究二,主要探讨社会排斥年龄差异的原因。通过引入内隐研究的方法,对社交网络核心化假说、卷入假说、拒绝敏感性假说、孤独感假说、积极效应、以及印象管理假说等可能的假说进行逐一验证。经筛选,本部分共有被试62名,其中青年被试29名(M=21.79,SD=1.88),老年被试33名(M=61.15,SD=5.69),采用4%接球率的Cyberball范式创设实验情境,Sprite-8生理反馈仪记录被试受排斥过程中的生理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排斥效应年龄差异的解释原因。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仅在明显排斥情境下,社会排斥才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即老年个体比青年个体报告出更少的消极体验。(2)排斥效应的年龄差异主要在于老年个体存在更为积极偏向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