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村出生率逐渐降低,农村适龄儿童同逐渐减少,以往的“村村办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撤点并校是大趋势。但我国的制度和政策不太成熟,撤点并校活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影响。撤点并校的政策是好的,只是在制度和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本文就我国十年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撤点并校指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的并随着2001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正式开始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村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和学校的大规模活动。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十年间撤掉了22.94万所农村小学,消减了52.1%。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这是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农村中小学在中国的变化,即平均每天会消失63所小学和30个教学点以及3所中学,几乎每隔1小时就会消失4农村学校。同时,十年来,我国农村学生人数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37.8%左右,农村初中学生人数减少了1644万人,下降了近26.97%。在农村上初中的学生下降了近22%,在农村上小学的学生几乎下降了11.5%,他们中的大部分转学进入城市的中学和小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对于教育的要求,以前以村庄为建制的学校的布局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需进行全局性的普遍调整,才能充分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在解决旧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冲突及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透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得与失。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察右中旗以及呼市赛罕区部分学校展开了调研,分析了撤乡并镇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