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观察CYP2C19多态性与口服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改变及临床缺血性不良事件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长海医院住院发病14天以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日,连续服用一年,采用Sequenom基因分析平台检测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CYP2C19*2 (rs4244285),CYP2C19*3 (rs4986893), CYP2C19*4 (rs28399504), CYP2C19*5 (rs56337013), CYP2C19*7 (rs72558186), CYP2C19*8 (rs41291556), CYP2C19*17(rs12248560)。采用VerifyNow床边分析系统检测血小板聚集活性,本研究将国际公认的P2Y12反应单元(PRU)≥23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CLR)。所有入组患者随访一年,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不良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血管性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345例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22患者表现为CLR,氯吡格雷低反应者达35.36%。总计275例患者完成了一年随访,一共出现64例临床终点事件,包括60例主要终点事件和4例次要终点事件。在有效血标本中,本研究只检测到CYP2C19*2、*3和*17型突变亚型,未检测到CYP2C19*4、*5、*7、*8型突变亚型。所有入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PRU均值为197.6,波动在3-382。研究发现,在所有候选基因中只有CYP2C19突变亚型*2型和*3型与高PRU值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007和0.0006,但二者均与临床主要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本研究人群中,*2型突变基因的频率为32.84%,*3型突变基因的频率为4.7%。CYP2C19突变亚型*17型与血小板聚集活性PRU值及临床次要终点事件均无关联性(p>0.05),其基因频率为0.74%,远低于国外报道的2.7%。CLR组与非CLR组的临床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09),CLR是缺血性事件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49,95%CI 1.183,3.902,p=0.012)。结论:中国新发缺血性卒中人群口服氯毗格雷后,CYP2C19突变亚型*2型和*3型是影响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最主要的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但是并未发现该突变亚型与临床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关联性;CYP2C19突变亚型*17型与血小板聚集活性及一年出血性不良事件均无关联性;CLR是临床缺血性不良事件再发的危险因素;VerifyNow床边分析系统可作为临床监测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及判断缺血性卒中预后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