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已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尤其是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区域循环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理论上,较多学者从技术角度分析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本文从农业产业、产业组织和循环技术相结合的视角,具体研究微观层面的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既涉及特定区域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与模式,又涉及区域循环农业发展中经营主体、组织模式、技术进步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关系。这种研究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和深化。论文总体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三大部分,由七个章节组成。具体包括:导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循环农业系统与模式,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案例剖析,循环农业发展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循环农业发展效率评判与实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三个。一是以浙江平湖市的循环农业发展为例,揭示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进程、阶段和特点;二是从农业产业、产业组织与循环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视角,揭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与效率特点;三是通过循环农业发展理论、实践案例和计量模型分析,从体制机制与政策方面,提出适应我国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方法,一是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如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应用性分析。二是在实证分析时,把案例调研与不同经营主体、利益相关者的访谈相结合。三是在影响因素和效率评价的计量分析时,主要采用相关统计描述分析法、结构方程分析法和能值分析等方法。论文在理论分析、浙江平湖循环农业实践案例以及计量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展循环农业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与模式,构建基于技术、产业和组织三维视角的循环农业分析框架;二是循环农业发展关键因素和影响机理的揭示;三是循环农业效率评判与发展对策的把握。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往对循环农业发展效率的研究往往从技术或经济的角度出发,较少从产业组织与制度的角度对循环农业的模式与效率进行研究与评析。本文从产业组织与制度经济理论,外部性理论与方法出发,将组织制度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县域微观层面的产业、组织和技术视角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效率评价体系,为深入分析和判别循环农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和效率特点,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具有创新性。第二,以往对循环农业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的案例剖析,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而对一定县域范围内的循环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结合浙江平湖县域层面和微观农户层面的统计数据、案例数据和样本调研数据,研究县域循环农业的发展问题,对其它县域层面的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第三,以往研究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多数是定性研究,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不多。本文从产业、组织、技术以及组织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给出了不同观察视角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特点,并且运用结构方程法和能值分析法,揭示了影响县域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效率状况,回答了类似浙江平湖这类相对发达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问题,对循环农业发展的深化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局限,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沿海相对发达的浙江平湖市,进而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路可能主要适用于类似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而对其它不同类型区域的循环农业发展,不一定具有完全的针对性。二是论文尽管从产业、组织和技术的视角建构了基于微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效率的不同组合和评价体系,但由于相关数据获取的困难,得到的结论还不够细化,还有待于做更深入和精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