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是指个体无法直接知觉与觉察相关心理疾病的信息,但其在潜意识里真正存在对心理疾病患者个人或者群体的污名,它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涵盖了个体的认知评价、情绪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大成分,体现在这三种成分的消极层面。随着心理疾病流行率的上升,心理疾病污名日益成为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本研究选取大学生群体为被试,共设计了两个子研究对心理疾病内隐污名进行了考察和探讨。研究一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被试独立完成SEB(刻板解释偏差)问卷,通过大学生对问卷进行归因的数量以及归因的性质考察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研究二随机抽取50名大学生被试独立完成三个SC-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通过其反应时的获得考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及其成分的可变性情况。 得出以下结论: (1)当面临心理疾病相关主体时,对其积极行为做出了更多的解释,存在较为明显的内隐污名。 (2)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相关主体的积极、消极行为描述都倾向作内归因,而对非心理疾病群体的积极行为、消极行为描述分别倾向作内归因及外归因。从侧面证明了大学生持有心理疾病内隐污名。 (3)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含了认知评价、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三成分,并且三成分之间联系密切。 (4)在积极启动材料的刺激下,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减弱,有一定程度改变,认知评价层面上污名减弱,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情绪体验层面上污名显著减弱,有高程度的改变,而在行为倾向层面上难以产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