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草地植物被家畜采食而部分或全部去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长期以来,过度放牧使草地的植被、土壤状况不断趋于恶化。由于过度放牧,草地植物正常的生理生态特性受到影响,光合作用能力、生长能力和繁殖更新能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从动物-植物-土壤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过度放牧和刈割对内蒙古草原的一种典型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evel.)形态、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及羊草对放牧和刈割的生理生态响应,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过度放牧使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下降;羊草的叶量减少,比叶面积增大,节间缩短,分蘖减少;羊草的生物量根部分配比例增大,生殖器官则分配很少;羊草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过度放牧从短期可以影响到羊草种群和部分形态特征,长期则影响羊草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最终还使羊草的生境趋于恶化,不利于羊草的生长。同时,羊草对放牧也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例如,比叶面积增大,增加了更多的光合叶面积;节间缩短可以躲避家畜啃食;生物量向根部集中,增大了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等。2.过度放牧使羊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增大,光合作用饱和点却降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下降,暗呼吸速率增大;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粹灭值均显著低于围封样地;瞬时和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强烈制约了羊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羊草光合能力的降低必然导致其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也改变了羊草种群在整个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3.羊草在轻度(地上20%)和中度(地上40%)刈割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地上累积生物量,表现为超补偿生长,并且地下生物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