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压线路中线路的接触不良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开展低压线路接触不良的相关试验研究对于探索低压接触不良发展规律和其电气量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了用针板模型模拟实际低压线路接触不良连接,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不同类型接触不良和其潜在影响因素的试验环境,利用局部放电检测仪在低气压下进行接触不良放电的检测试验和结果分析,最后对各试验结果分析所得的放电次数,放电量和相位(N-Q-Ф)进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起始放电下接触电阻的试验研究 (1)无间隙接触不良起始放电试验;利用针板模型结构采用两根端头剥皮的铜导线以一定压力对接来模拟无间隙接触不良的情况,改变初始接触电阻值,观察在电流增大的过程中有无放电现象,并记录起始放电时的初始接触电阻值。 (2)有间隙接触不良起始放电试验;针板模型中选择截面具有一定粗糙度且不同形状的针电极,旋转微分头以改变其初始接触电阻值,观察在电流增大的过程中有无放电现象,并记录起始放电时的初始接触电阻值。 二、接触不良放电的相关试验研究 (1)不同类型接触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其中接触类型分为点面、线面、面面接触,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2)间隙大小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间隙分别为0mm、0.04mm、0.08mm、0.12mm,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3)负荷类型(cosφ)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根据实际电网运行工况,功率因数变化范围置于0.83~0.97,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4)负荷大小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通过改变负荷大小使电流的变化范围为5.86A~10.97A,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三、接触不良放电检测的潜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1)放电检测点位置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放电检测点分别置于火线进线和零线进线处。通过对不同试验电流下放电时局部放电检测仪分析所得到的相位-放电次数进行比对,确定不同放电检测位置对放电检测的影响。 (2)线路长度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根据民众一般住宅条件,线路长度分别置为5m、25m、45m、75m,最终统计由局放仪分析得到的各线路长度在电流增大时的平均放电量,确定线路长度对放电检测的影响。 (3)其他放电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对本线路中其他类型放电和其他线路放电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放电检测波形和放电信号分析所得的相位-放电量和相位-放电次数与正常接触不良放电检测图对比,确定其他放电对接触不良放电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