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线路接触不良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压线路中线路的接触不良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开展低压线路接触不良的相关试验研究对于探索低压接触不良发展规律和其电气量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了用针板模型模拟实际低压线路接触不良连接,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不同类型接触不良和其潜在影响因素的试验环境,利用局部放电检测仪在低气压下进行接触不良放电的检测试验和结果分析,最后对各试验结果分析所得的放电次数,放电量和相位(N-Q-Ф)进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起始放电下接触电阻的试验研究  (1)无间隙接触不良起始放电试验;利用针板模型结构采用两根端头剥皮的铜导线以一定压力对接来模拟无间隙接触不良的情况,改变初始接触电阻值,观察在电流增大的过程中有无放电现象,并记录起始放电时的初始接触电阻值。  (2)有间隙接触不良起始放电试验;针板模型中选择截面具有一定粗糙度且不同形状的针电极,旋转微分头以改变其初始接触电阻值,观察在电流增大的过程中有无放电现象,并记录起始放电时的初始接触电阻值。  二、接触不良放电的相关试验研究  (1)不同类型接触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其中接触类型分为点面、线面、面面接触,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2)间隙大小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间隙分别为0mm、0.04mm、0.08mm、0.12mm,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3)负荷类型(cosφ)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根据实际电网运行工况,功率因数变化范围置于0.83~0.97,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4)负荷大小对接触不良放电的影响试验;通过改变负荷大小使电流的变化范围为5.86A~10.97A,总结其二维放电谱图N-Q-Ф的分布规律。  三、接触不良放电检测的潜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1)放电检测点位置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放电检测点分别置于火线进线和零线进线处。通过对不同试验电流下放电时局部放电检测仪分析所得到的相位-放电次数进行比对,确定不同放电检测位置对放电检测的影响。  (2)线路长度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根据民众一般住宅条件,线路长度分别置为5m、25m、45m、75m,最终统计由局放仪分析得到的各线路长度在电流增大时的平均放电量,确定线路长度对放电检测的影响。  (3)其他放电对放电检测的影响试验;对本线路中其他类型放电和其他线路放电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放电检测波形和放电信号分析所得的相位-放电量和相位-放电次数与正常接触不良放电检测图对比,确定其他放电对接触不良放电检测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风电作为绿色电力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因其运行效率高、低电压穿越能力强而备受关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稳态时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机侧变流器和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并对故障情况下变流器的低电压穿越进行了分析,主要工作内容有:(1)对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基本组成元件建立了详细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主电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高速和超高速电机研究领域内,无轴承电机突破了传统电机的理论范畴,它本身既可产生驱动负载的电磁转矩,又能产生支撑转子悬浮的磁悬浮力,使转子实现无机械摩擦旋转,是一种集驱动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产量位于鲆鲽类之首,鱼肉出肉率高,营养价值极高,这些优点为促进其产业化形成、创造较高经济价值提供了有利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大菱鲆产业仍存在鱼
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种集图象采集,图象识别,图象传输,图像显示等于一体的实时嵌入式系统。该平台包括硬件系统设计与应用程序开发两个方面,充分利用TI公司的VC55XX系列DSP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以及FPGA的灵活时序逻辑控制技术实现系统的高速运行。
  本图像处理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具体如下:
  1.在硬件设计部分:实现由摄像头、编解码芯片、电源、FPGA、DSP以及双口SDRAM和FLASH所组成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设计并完成系统的原理图和印制板图;完成电路板调试,系统
近年来,分布式电源以投资小、清洁环保、供电可靠和发电方式灵活等优点赢得了快速发展。微电网作为协调分布式电源与大电网间矛盾的小型电网,也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统电网
随着“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将投入越来越多的直流输电工程,其中中国南方电网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远距离、跨区域、大容量多馈入直流输电的互联
干酪乳杆菌在制作功能性酸乳、发酵豆乳、干酪和乳酸菌饮料当中广泛应用。由于干酪乳杆菌优良的发酵风味和良好的功能性,其在食品研究与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干酪乳杆菌SY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