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研究者通过对东乡县F中学这九个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沉默现象的叙事研究,针对如何改善F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沉默现象,得出了自己的反思:一、对学生的爱与包容是前提;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核心;三、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是关键;四、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重要保障。从而为和自己所遇困境一致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供相关经验,以期对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在了解课堂沉默的内涵和分类、理清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界定本研究的课堂沉默的内涵、分类与外延,由此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等方法,选取东乡县F中学九年级仅有的九个学生为研究个案,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对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并根据已有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其分为极少沉默、偶尔沉默、经常沉默、重度沉默四种类型。本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展现了每一种课堂沉默类型学生的表现(素描),并深入探究其课堂沉默背后的原因(究因),同时对每一种课堂沉默类型的同学都相应的采取了改进措施。本研究来自于研究者在农村教育硕士三年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最深刻的困惑:为什么任教的F中学大多数学生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沉默,不发言、不与老师互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农村民族地区课堂沉默现象,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课堂沉默的解决迫在眉睫。研究者在农硕三年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九年一贯制农村中学F中学初中存在大部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沉默现象,甚至个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可有可无。研究者在任教三年中对此问题一直有诸多思考和探索,想改善普遍存在于F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沉默的问题,进而展开了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