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是樟科樟属的常绿乔木树种,主要生长于非钙质土壤中,在喀斯特石山上也较为常见,多分布在土壤覆盖度较大、土层相对深厚的生境中,在一些区域成为乔木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这对于喀斯特石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方向研究和改善喀斯特石山生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光合作用是评价植物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其生境密切相关,从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出发可有效揭示植物对其生境的生态适应机制。本文通过对桂林岩溶石山生长的阴香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揭示阴香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情况,为掌握阴香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岩溶石山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于2009年分四个季节对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乔木层阴香及其林下阴香幼树的光合日变化进程进行了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d、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叶面饱和蒸汽压差VPDL、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空气CO2浓度Ca等。此外,根据Ls=1-Ci/Ca,LUE=Pn/PAR,WUE=Pn/Tr,分别计算了气孔限制值Ls、光能利用效率LU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在生长盛期2009年6月,选取晴朗天气,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进行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乔木层阴香及其林下阴香幼树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光合-CO2响应曲线测定,由曲线计算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CO2饱和点、CO2补偿点等参数。所得实验结果如下:乔木层阴香的净光合速率Pn春夏秋季呈双峰型曲线,冬季则为单峰型曲线,夏季不同天气情况下光合日变化规律亦不同。春季Pn的主要影响因子是PAR、VPDL、RH,夏季为PAR、Ta、Tr,秋季Tr、PAR、RH,冬季PAR、Ta、RH。由此可知,PAR、Ta、RH在阴香季节变化过程中均对Pn有较大影响。Pn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WUE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乔木层阴香光饱和点为1164μmolphotons·m-2·s-1,光补偿点28μmolphotons·m-2·s-1,表观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0.10μmolCO2·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53,暗呼吸速率0.500μmolCO2·m-2·s-1,CO2饱和点为1000μmol·mol-1,CO2补偿点为45.1μmol·mol-1,羧化效率0.0446。林下阴香幼树由于生长在郁闭度较高的环境中,因此净光合速率Pn均较低,春夏秋三季均为典型单峰型曲线,秋季为典型双峰型曲线,春季Pn的主要影响因子是PAR、Ta、VPDL,夏季为Ci、Cd、PAR,秋季Ta、RH、VPDL,冬季Ta、VPDL、Ca,各个季节各因子对Pn的作用大小均不同。林下阴香幼树Pn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WUE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为秋季>春季>夏季>秋季。林下阴香幼树光饱和点为702μmolphotons·m-2·s-1,光补偿点为2.8μmol photons·m-2·s-1,表观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72μmol CO2·m-2·s-1,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0.047,暗呼吸速率0.199μmolCO2·m-2·s-1,CO2饱和点为1200μmol·mol-1,CO2补偿点为64.5μmol·mol-1,羧化效率0.0171。本文首次对阴香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阴香光适应范围较广,利用弱光能力较强,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随四季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且一般规律为早晚高,中下午低,这是阴香对于岩溶石山严酷生境的适应机制之一,秋季干旱季节阴香能够调整蒸腾吸水作用及水分利用策略,以确保足够的水分。阴香喜光,且对于岩溶石山环境适应性较好,可作为植被恢复乔木树种之一。阴香幼树则对林下荫蔽环境产生了一定适应性,但是光合能力受到遮光环境的影响,光合速率及各种生理指标均比乔木层阴香低,羧化效率也较低,说明阴香幼树的培育应在光照充足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