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处理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人。两组患儿在麻醉、手术、体外循环方式、围术期呼吸管理模式等方面相同。处理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心内主要操作完成、主动脉开放前实施,具体操作:将止血带缠于右上臂中上1/3处,充气阻断右上肢血供维持5 min,然后放气持续5 min,恢复右上肢血供,如此循环3次(充气压力按以下公式计算:止血带压力kpa=8.116+0.830×肢体周长);对照组不实施肢体缺血后处理。两组患儿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T1)、主动脉开放后1h(T2)、6h(T3)、24h(T4)经中心静脉抽血3 ml进行离心(3000转/分),血清保存于-20℃低温冰箱中,采用化学法测定各时点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同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死亡病例数等临床指标。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概率小于0.05认为有统计意义,小于0.01有显著统计意义。结果:对照组和处理组血清cTnI、CK-MB、MDA在CPB后逐渐升高,在各个时段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值在术后T2、T3、T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SOD均升高,在T2、T3、T4时处理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减少再灌注初始时活性氧族的爆发,减弱脂质过氧化作用,使SOD消耗减少,减轻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清除ROS的能力,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肢体缺血后处理操作安全、简单,不影响手术时间,能为先心手术提供心肌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