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感知视角的城市噪声问题诊断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倡导城市规划和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强化大数据结合的社会感知、公众参与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当今的重要趋势。噪音是城市问题中受关注度极高、但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协调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本研究着眼于社会感知视角下的城市噪音问题,由表及里的探究城市噪音的产生及对公众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挖掘和整理宁波市江北区12345市民投诉热线中有关噪音的投诉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噪音分贝现场数据和现行的声环境标准,通过叠图交叉等分析,归纳出了研究区域内噪音投诉的时空规律,以及其与噪音地图、土地利用、声环境区划的耦合关系。再进一步结合多源城市大数据,分别对噪音产生和噪音感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量化研究。从而较为完整的展现和诊断了城市噪声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噪音投诉的时空规律在时间维度中,人们在夜间的噪音投诉远多于白天的投诉。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十点后对施工噪音的投诉骤增。白天的噪音投诉以生活经营类为主。周末和工作日的投诉波动有微小的差别。在空间维度上,生活经营类噪声投诉的范围较广,除了城市中心区外,在边缘区域也有零星的散步。而施工类噪声投诉则基本集中在城市建成区或在建区。(2)噪音投诉与噪音地图、土地利用、现行标准的交叉分析噪音投诉不仅会出现在整体环境较为吵闹的区域,也会出现在整体环境较安静的区域。基于现行的声环境标准,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声环境区划,与噪音地图叠加后,发现有近一半的区域未能达到标准,这些区域中的投诉也较多。但除此之外,在噪音分贝满足标准的区域中,也存在噪音投诉。可以得到噪音投诉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分贝值。另外,本研究还按照一级、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统计了单位面积的噪音投诉,其结果表现出的各类用地上的噪音敏感性与现行标准中的限值存在偏差。(3)噪音产生的影响机制城市中的各类活动都与噪音产生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影响噪音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密度。其次是各类点状声源,例如饭店、旅游景点、休闲娱乐场所等。另外,服务类型越丰富,POI混合程度越高的地方也越吵闹。与此相比,道路密度对声环境的影响有限。(4)噪音感知的影响机制通过噪音感知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人们自身作为感知过滤器,以自身的状态和所处的不同时间、地点状态会对环境中的噪音做出不同反应。例如人们对夜间的施工噪音忍耐度极低、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对噪音的敏感性比年轻人强、处于居住状态中的人也对噪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等。从模型结果展示的整体趋势上来看,噪音分贝的增加的确有可能会带来更多噪音投诉。对比各个变量与四种场景下噪音投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和模型结果,可以发现某些变量的表现并不相同。在模型中,等效声级、土地利用占比、不同状态中的人的占比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共同构成了噪音感知机制。说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对城市中的噪音的产生了不同的感知情绪,从而导致了噪音投诉。
其他文献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现状。结果表明,北京市3~6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活动地点主要为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主卧
分析了光泵磁共振实验中水平磁场的各种情况,以及在各种水平磁场下的共振关系,并由此推出gF因子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用线性拟合最小二乘法测量铷元素gF因子的方法。
为了探究高校排球选项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目标定向与体育课练习效益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对江西、浙江两所在校的大一、大二共8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两校部分
分析杭州"老字号"品牌翻译现状,总结其英译存在的问题。基于命名取向性将"老字号"分为人名、地域、审美、文化、人名+文化五类,并对不同取向的"老字号"品牌名翻译提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