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利权争到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盖洛案例的历史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的国家之一,“盖洛案件”是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历史上的著名案例。  盖洛案件历时10年时间(1984-1994),期间经过美国公共卫生局(PublicHealth Service)、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及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三个调查主体的调查,并经历从专利权争到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的转变,过程曲折复杂。1984年,法国科学家蒙特尼(Luc.Montagnier)提出与美国科学家盖洛(Robert Gallo)共享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与艾滋病病毒测试的专利权,两国科学家关于专利权的争论就此开始,美国公共卫生局着手调查此案。因为双方科学家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均有独立贡献,美国公共卫生局于1987年认定,艾滋病病毒为两国科学家共同发现,两位科学家共享专利权。但盖洛案件并没有结束,1989年记者约翰·克鲁德森(John Crewdson)提出盖洛窃取了蒙特尼的研究成果,此行为应属于科学不端行为。同年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建立并成为盖洛案件的调查主体,案件由专利权的争论走向科学不端行为的调查。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通过科学家主导的方法进行调查,认为盖洛没有动机偷窃病毒,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实验室记录的疏漏,因此判定其无科学不端行为。1993年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进行案件审查认为之前的判决证据不足,展开新的调查。期间科学不端行为定义发生变化,研究诚信办公室根据定义的新标准——废除证明主观动机的必要撤消了对盖洛的指控,案件的调查到此结束。  盖洛案件从专利权的争论发展成为关于科学不端行为的调查,经历了多个机构的调查,整个案件进展极为复杂曲折。并对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改进有深远意义,第一,科学不端行为的定义与调查程序双向推动;第二,无听证会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的规范化。  盖洛案件展现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的模式,此种调查程序值得我国借鉴。
其他文献
可靠性是限制实时专家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的理论及论文出现.本文讨论了影响实时专家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基于规则专家系统推理过程的随
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学思想复兴理论的研究有全面、深化的趋势,但仍存在可研究空间。张君劢晚年儒学思想复兴理论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儒家思想
对一类产品加工相邻步骤之间具有等待时间约束的job-shop调度问题进行了建模,并采用Lagrangian松弛法结合动态规划对这类问题进行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束式搜索的启发式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和政府曾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人民精神需求的新变化,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把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