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又名刺蒺藜、白蒺藜、三角蒺藜、杜蒺藜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本草,其果实、花、苗及根在中国均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蒺藜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壮与抗衰老作用,样激素作用,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人员对蒺藜的脂溶性和水溶性部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研究.从蒺藜中共分得3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各种光谱数据分析及单晶X-ray衍射实验,鉴定了33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新化合物.其他26个已知化合物中共有1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并且首次在蒺藜中发现苯并恶嗪酰胺类成分(新化合物4)、环二肽类成分(已知化合物25-27).
其他文献
聚乳酸(PLA)是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有望取代部分石油基产品。然而目前聚乳酸中单体含量、结晶性能直接影响着其使用性能,但目前尚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用于聚乳酸单体含量的检测及
在该论文中,研究人员分别通过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浸渍法和有机沉积法(制得负载型钒磷氧催化剂,选择新型的中孔材料MCM-41作为载体,并且以大孔无定型的SiO作为对比.通过改变
该文设计合成了几个含有萘和蒽发色团的单氮杂15-冠-5化合物和用柔性链连接的双单氮杂15-冠-5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自组装行为以及在溶液和气/液界面上的离子识别
3月18日上午10点59分,李敖在台北荣总去世,享年83岁。  回顾李敖的一生,有人问他:“如何不白活?”他答:“喜欢你喜欢的,打败你不喜欢的,活过你讨厌的。”  在李敖的晚年,找他,电话要打到台湾阳明山上去——他一个人的书房。时间要选在非周日的下午3点左右——距他早起连续写作8小时后。每周7天,李敖有6天在山上,不烟不酒不电视不养猫不见客,整日只围绕一件大事:写书。  李敖一生写了100多本书,
期刊
该文第一部分:光学活性双山黄皮咔唑类生物碱的合成.1.Clausenamine -A是从Clausena excavata的根茎分离到的一种双山黄皮咔唑类生物碱,由于分离到的量很少而未能确定其绝对
Peptoid是一种具有较高柔韧性和自由度的类肽化合物,我们设想以此结构设计的肽核酸能更易于互补链有效配对结合.从胸腺嘧啶出发,合成了Peptoid类肽核酸单体.选择合适的条件,
CuZnSOD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金属酶,它能有效地清除生物体内的·O,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化药物,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论文就CuZnSOD及其衍生物的二级结
近年来,ⅢA族金属有机化合物因其在材料和有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氮杂冠西边及其Mannich碱等配体具有出色的配位能力.对它们与ⅢA族金属生成的有机配合
该论文研究了光诱导的分子内芳烃-烯烃间位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成功地利用Mitsunobu反应,将手性基因引入5-苯基-1-烯体系,通过对其分子内间位光环化反应的研究,验证了分
该论文从分子构筑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含活性偶联基的树枝状分子,并以之作为纳米结构单元,开展了超分子界面组装方面的研究.该论文以设计、合成、组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