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和壬基酚类物质在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的颗粒物(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归趋及生态风险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黄河是我国北方的大河,也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的重点排污河段。兰州段水体颗粒物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目前对于这类低有机质含量的水体颗粒物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黄河兰州段天然水体颗粒物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黄河兰州段水体各相中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酚(NP)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0)的现场污染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黄河兰州段天然水体颗粒物、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土)、金属氧化物(自制针铁矿)等不同性质的模拟颗粒物作为吸附剂,以菲和NP及NPnE0作为目标物,研究了典型有机污染物在水体颗粒物及颗粒物不同成分上的吸附能力与行为,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pH值改变,芘的存在水平,溶解态及吸附态NP和腐殖酸的水平等因素对菲的吸附行为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最后,还对菲从天然水体颗粒物相到水相的解吸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PAHs和NPnEO两类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水体各相中普遍存在。天然颗粒物对PAHs和NPnEO有一定的富集能力,PAHs在颗粒物相和水相间的浓度相差2~4个数量级,小分子NPnEO降解产物(NP,NP1~3EO)在两相间的浓度水平相差2~3个数量级;黄河兰州段水体对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物对壬基酚(NP)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的吸附行为发生迅速。NP在4小时内达到吸附平衡。NPnEO在8小时达到最大吸附,此后由于胶束破裂而经历一个“解吸阶段”后达到平衡;不同位置采集的天然颗粒物对NP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别但与颗粒物的NOM含量差异并不一致,粘土矿物等其它颗粒物成分可能对吸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黄河兰州段天然水体颗粒物上,菲的吸附发生较为迅速;天然颗粒物对菲的吸附等温线都呈“S”形,双/多分子层吸附可能是菲吸附的主要形式;尽管不同天然颗粒物的NOM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对菲的吸附能力并无显著区别,这说明对于黄河兰州段水体颗粒物这类有机质含量很低的颗粒物,颗粒物相有机质主导的分配作用对吸附的贡献受到限制,而疏水作用、色散力作用可能对菲的吸附行为更为重要。贫有机质颗粒物、粘土矿物以及针铁矿颗粒物对菲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各种颗粒物对菲的吸附等温线大多能较好地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描述,不同类型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能力排序为,粘土矿物>贫有机质颗粒物>制备针铁矿>黄河兰州段天然颗粒物;当高固液比的粘土矿物/贫有机质颗粒物存在于较高浓度的菲溶液时,菲浓度的增加对自身向颗粒物相的吸附存在促进作用,这可以解释为菲向颗粒物相的不断迁移增大了颗粒物的有机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行为。 在自然水体pH范围内,pH改变对菲在黄河兰州段天然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低浓度的芘会通过竞争作用抑制菲的吸附,而在较高浓度的芘存在时,菲的吸附反而得到促进;溶解态壬基酚或腐殖酸的存在对溶液中的菲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从而抑制了菲向颗粒物相的迁移,吸附态的壬基酚或腐殖酸对菲的吸附表现出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颗粒物的有机化程度的提高所致。 Tenax辅助快解吸实验发现,吸附态的菲分子能以较高的解吸率解吸到洁净的水相中;水体中共存污染物芘和壬基酚的存在均能对吸附态菲向水相的释放形成抑制;腐殖酸对菲的解吸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实验采用的腐殖酸在颗粒物上的吸附比较微弱。
其他文献
由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简单有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制造过程简便,被认为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有前景的一种方法。染料敏化电池能够实际应用,需要在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取
研究了贵州红水河主要是海拔550m以下沟谷残林的种子植物多样性,包括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  红水河低山沟谷残林有种子植物有101科、334属、532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分析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血脂异常强化管理的效果。方法2014年12月,在杭州市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年龄≥18岁的血脂异常患者1 267例,其中干预组645例(男性311例,女性334例),对照组622例(男性307例,女性315例),干预组采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分级随访和个性化诊疗的社区血脂异常强化管理,对照组采用一般的社区血脂异常管理,经12个月的干预后,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容量是水体能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的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是流域环境规划、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而河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愈来愈严重,一般理化方法和工程措施都无法安全地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调控,其中生物操纵法是最新应用最
本文选取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哈拉湖作为研究对象,能够较好地认识与理解近1000年来该地区的环境变化过程。  本文从2002年7月钻取的哈拉湖湖泊沉积岩芯3根中选取最长一根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很大比例上是颗粒物污染,总悬浮颗粒TSP和PM10,这些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非常有害。7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对颗粒物污染源的控制。在实践的工作中不断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