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译本研究,没有充分重视翻译过程的研究。近年来,不少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理论来描述和解释翻译过程。但是,由于人脑内部机制的复杂并且缺乏可靠的研究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尚无从确知。然而,没有过程研究的翻译学是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借助其研究方法,是探究翻译的“黑匣子”之谜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目前比较热门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Triangulation module),将Taps与后期采访,问卷调查和译语文本相结合,减少单方面数据的不足和偏误。笔者先以3名高水平译者和3名低水平译者为实验参与者进行试验,用有声思维记录实验参与者在完成科技,散文语篇汉译时的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Taps语料进行分析,以提取包含在实验参与者者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最后对收集到的材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对比,本实验结果显示:高水平译者与低水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不尽相同。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整理,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上看,翻译过程并非线性而是往复的;在翻译策略使用方面,所有的翻译策略在实验参与者翻译过程操作中均有所涉及。两组实验参与者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认知策略的使用频次远远大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次。然而,二者在量上存在差异:低水平译者应用更多的翻译策略,实验表明,译者的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使用策略的次数越少。高低水平的实验参与者在具体翻译策略的使用上也具有区别性特征;翻译的三个阶段中,以中间加工阶段使用的翻译策略最为密集;从文体来看,散文文体翻译比科技文体翻译所使用的翻译策略频次多。在翻译单位使用方面,高水平实验参与者使用单位以句子偏多,低水平实验参与者以单词偏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译者语言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使用翻译单位往往越大。但总体来说,二者使用的都比较小;大多数的翻译单位集中在中间加工阶段;无论是高水平译者还是低水平译者,在翻译不同文体的语篇时,表现为实验参与者在翻译散文时,使用较高层次的语言单位。由于参与实验的人数较少,使用软件的匮乏,翻译文体和语言有限,所得结果只是为今后的大样本研究提供假设,本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理论,指导翻译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