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武汉市近郊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方面的适应需求,许多失地农民虽然名义上已经是“城里人”了,但他们常常不认同自己的“城里人”身份,也不能被城市文明所接纳,同城市格格不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利益,还会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些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的社会适应目标。   本文首先从失地农民的职业、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描述了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国家或政府征收,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脱离了农业生产;居住的空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社区;身份从农民转变为社区居民。失地农民的职业、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身份、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发现,目前失地农民的职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有限,生活水平较低,生活保障不足;社会交往仍以传统的农村社会的交往为主,现代城市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渐发展起来了,大部分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居民身份认同不足。   其次,本文考察了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经济因素直接作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对他们能否快速顺畅的适应城市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成为其能否积极主动完成社会适应的关键条件。因此,分析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为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和建议。   最后,本文以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基础,从社会整合的视角,提出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从微观角度来说,要失地农民自己提高生存能力、扩大交际圈子、增进心理认同;从宏观角度来说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倡社会关怀、消除社会偏见,使失地农民能够尽快向城市市民转化适应城市生活。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汶川地震中的极重灾区汶川县和重灾区都江堰市为灾后重建代表,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文献法等搜集研究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汶川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在了文化建设上。最近几年,上大学的人数在逐年上升,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迅速的阶层分化。其中,农村地区的集市型村庄的阶层分化表现得尤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豫南地区集市型村庄的阶层
1 充分掌握新品种的优势rn一个优良玉米品种的产量是基础,抗性是保障,品质是效益,所以我们选择推广品种时,应重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结合.品种开发市场的前提条件
期刊
对某石化企业的液化烃罐区进行风险分析。运用事故树分析、BLEVE沸腾液体扩展模型等方法,对液化烃罐区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序,将液化烃罐区碳四单罐发生火灾爆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人类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级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以复发机率高、致残风险大、心理社会负担沉重等负面特征为标志,双相情感障碍被认为是一种严重损害患者及其家庭人生幸福的重性精神疾病。然而,患者在建构精神疾痛过程中的主体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兼具普同性和特殊性的个体,换而言之,我们与他人的不同本身就是最为平常的存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异质往往因其“可见性”而被标明和强化,从而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