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思想的多面解读——以其对人的思考为线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作为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在法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其一生所涉足的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在哲学领域被认为是近代早期非理性主义的领军人物,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在数学领域,他被公认为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并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物理学领域,他提出了流体力学的“帕斯卡方程”,后人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的单位“帕”(Pa);在文学领域,他的《致外省人信札》被认为是最早的用标准法语写作的散文,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对于这样一位多面的天才进行细致的阐发,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文章首先从他的哲学思想开始,以“矛盾”与“悖论”作为关键词解析其哲学思想中的对立与冲突,以阐明人的矛盾状况是帕斯卡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之后通过分析其宗教思想中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来阐明在帕斯卡尔宗教思想中,上帝与人一样存在着矛盾与悖论,由此人的悖论与上帝的悖论彼此相衔接,共同决定了信仰上帝的必然性。此外,在帕斯卡尔思想中,信仰作为人的抉择,成为了人之所以存在的关键。   第三部分解析了帕斯卡尔在科学思想领域对于人的思考,他对于实验的重视,对于科学方法论的革新阐释以及将科技造福于人的尝试共同构成了他科学思想的主要部分。   文章最后通过对前文总结做出结论:对于人的思考作为帕斯卡尔思想的核心线索贯穿了他思想的各个领域,他思想所探究的是人的存在与出路问题,尽管他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出满意的结论,但是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其他文献
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社会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1928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但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参与的各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功能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