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蚜体内次级共生菌检测及其对大麦黄矮病毒(BYDV)传播效率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蚜虫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害虫,不仅能够取食小麦叶片、茎、穗,而且还可以分泌蜜露和传播病毒。麦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体内初级共生菌和次级共生菌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而次级共生菌又在大麦黄矮病毒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次级共生菌与BYDV传播效率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运用特异性PCR技术检测不同地理种群麦蚜的次级共生菌感染情况和传毒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不同地理种群的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利用16S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6种常见次级共生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麦长管蚜:宝鸡种群R. insecticola的感染率为53.3%,其他种群均未感染,五个地理种群Hamiltonella defensa、Spiroplasm的感染率均为100%,Wolachia的感染率接近100%,渭南、咸阳种群Rickettsia的感染率分别为76.7%、86.6%,其余种群均为100%。  麦二叉蚜:渭南、咸阳种群R. insecticola的感染率分别为36.7%、43.3%,其她种群均未检测到;Hamiltonella defensa的感染率均为100%,除了咸阳种群(93.3%);Rickettsia的感染率均为100%;Wolachia的感染率均为100%,除了宝鸡种群(93.3%);Spiroplasma的感染率均为100%,除了渭南(16.7%)。  说明:(1)R. insecticola、Spiroplasma在麦蚜中差异最大;(2)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麦蚜体内感染次级共生菌的类型存在差异;(3)麦蚜体内的次级共生菌存在多侵染现象;(4)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体内感染次级共生菌的类型存在差异。  2.在小麦上对不同地理种群的麦蚜进行BYDV-GAV传毒效率实验,结果如下:  麦长管蚜:宝鸡种群1号点、2号点的传毒效率分别为75%、73.3%,其他种群的传毒效率均为100%;  麦二叉蚜:咸阳种群传毒效率最低,为73.3%,天水地区的传毒效率最高,为100%。  3.对麦蚜次级共生菌的感染率和传毒效率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发现R. insecticola含量的增加,麦蚜的传毒效率升高,这说明Regiella insecticola有利于BYDV-GAV的传播。
其他文献
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危害多种农作物,给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PV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简称NO)是一类脂溶性的可扩散小分子物质,可以作为细胞间或胞内信号分子。最初NO在人体和动物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在动物系统中NO的研究较为成熟。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也具有一套与动物类似的NO产生系统,NO参与调节了植物的多种生理过程,尤其是NO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NO及其信号途径在水稻-病原细菌分子互作中
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BPH)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亚洲水稻上最重要害虫之一,而且它们具有迁飞特性,其每年的南北往返迁飞已经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