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用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文学类、论述类文本相比,实用类文本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效应,更加接近语文实践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属性,其教学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但在当前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实用类文本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一方面,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实用类文本选文所占比重偏低、种类偏少。另一方面,不少高中的一线教师对实用类文本的文本价值与文体特征的缺乏深入的认识,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处理存在明显的功利化与随意化倾向,使得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在课时与质量上都很难得到保障。基于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实施与课程改革之间的种种差距,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优化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改革趋势进行了梳理。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方式的调整,课程设置上,依托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细化实用类文本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性质、拓展课程内容;教学评价方式上,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注重跨媒介的学习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与多种媒介的融合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第二章对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考察。利用问卷调查法探索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途径狭窄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兴趣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待提升。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教师教学认知的功利化与相关专业能力的欠缺,对实用类文本教学改革与文体特征的把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学生课业繁重,高考升学压力的驱使。第三章探讨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原则。基于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改革趋势与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从学情、文体特征、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学情方面,应立足学情、启发生成,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状态;文体特征方面,把握实用类文本真实准确、实践应用、兼容综合性的整体特征,根据不同的选文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基于文本拓展教学内容,补充文体类型、时文材料与背景知识。第四章探讨高中实用类文本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用类文本的功能分类和各实用类文本小类侧重的能力提升,分类别探究实用类文本课堂教学的优化路径。社会交往类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现有教材选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他社会交往类文本以建构相关的文体语言表达规范,在真实的情境模拟中强化社会交往类文本的应用体验,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类文本的文体写作;新闻传媒类的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现代化媒介素养、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变化与信息化时代发展做准备;知识性读物类的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使学生在跨学科文本内容的学习中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在逻辑结构的梳理中体会科学思维方法,在专题的研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证探索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