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需要为植物生长营造一个稳定、适宜的微生境。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微生境改良技术,本研究以山西吉县东城及蔡家川流域的干旱陡坡为研究对象,对东城不同整地方式的造林地进行调查,并在蔡家川流域布设不同覆盖措施、不同保水剂用量及不同供水袋渗灌孔径的造林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整地方式以及不同试验处理造林栽植穴的土壤理化性质、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并运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下:1)生长季(2015年4-10月)结束后,各整地方式造林栽植穴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水平阶(11.86%)>鱼鳞坑(11.04%)>打孔(9.86%)>对照(8.02%);土壤容重分别为:水平阶(1.32g/cm3)<鱼鳞坑(1.38g/cm3)<打孔(1.40g/cm3)<对照(1.46g/cm3);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水平阶(17.89g/kg)>鱼鳞坑(17.16g/kg)>打孔(16.55g/kg)>对照(15.40g/kg);造林苗木的保存率分别为:水平阶(86.7%)>鱼鳞坑(80.0%)>打孔(73.3%);苗高生长量分别为:水平阶(13.5cm)>鱼鳞坑(10.6cm)>打孔(7.7cm)。水平阶整地改善造林地土壤微生境的效果最为显著,鱼鳞坑整地和打孔整地效果次之,但均高于对照,且水平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地表扰动面积及投入成本比打孔整地大。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采用地表扰动面积及投入成本较小,且造林苗木存活及生长同样较好的打孔整地。2)2015年4月1-20日,土中覆草、地表覆草和地表覆膜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为 4.37、19.69、13.83mm,较对照分别减少 82.73%、22.28%、45.38%;生长季结束后,土中覆草、地表覆草和地表覆膜处理的造林栽植穴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51%、13.01%、13.18%,较对照分别增加3.47、1.97、2.14个百分点;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96.7%、90.0%、93.3%,较对照分别提高33.4、26.7、30.0个百分点;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55、9.45、8.98cm,较对照分别提高54.69%、38.56%、31.67%。土中覆草措施改善造林地土壤微生境的效果最为显著,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选择土中覆草措施。3)生长季结束后,穴施保水剂0g/株、10g/株、20g/株、30g/株,灌水量为1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66.7%、73.3%、66.7%、60.0%;灌水量为2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70.0%、76.7%、86.7%、80.0%;灌水量为3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76.7%、80.0%、86.7%、93.3%。造林苗木的苗高和新枝生长量在灌水量为3L/株时,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为1L/株、2L/株时,保水剂用量大于20g/株后,苗高和新枝生长量不再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过量的保水剂对造林苗木的成活及生长有阻缓作用,增大灌水量,可减小这种不利影响。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增加保水剂用量的同时需增大灌水量。4)壤中供水袋渗灌试验(2015年4月1日-5月20日)结果表明:中等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增加到18.90%后稳定在19.07%左右;大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急剧上升到19.55%后降至7.17%;小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下降到6.15%;定期浇水(每5天浇水1L)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在17.28%左右波动;对照土壤含水量从15.02%下降到5.06%。生长季结束后,定期浇水、中等孔径、大孔径及小孔径渗灌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86.7%、90.0%、73.3%、63.3%,较对照分别提高 26.7、30.0、13.3、3.3 个百分点;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8、10.6、7.5、6.9cm,较对照分别提高92.86%、89.29%、33.93%、23.21%。定期浇水和供水袋中等孔径渗灌处理提高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促进造林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效果较显著,但采用供水袋中等孔径渗灌时每公顷造林地比定期浇水可节水11.20t。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采用中等孔径供水袋进行壤中渗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