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的温度——论余华小说的死亡叙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是所有生命面对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书写死亡的段落比比皆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也有一些执着于书写死亡的作家,余华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位。无论是80年代的先锋创作还是90年代转型后的作品,都离不开对死亡的书写。本文试图从死亡叙事的角度切入,来分析余华的小说作品。   余华的作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他以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种种死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而犀利地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描绘。在余华的笔下,死亡伴随着鲜血的喷涌和暴力的宣泄,死亡场景的阴森恐怖和死亡方式的荒诞不羁是其先锋小说的主色调。但是暴力、恐惧和荒诞只是作者思考人生的角度和方式,是死亡叙述的表面现象。余华把目光放在哲学层面,借助死的一极来思考生的一极。死亡虽然是对生命的消解,但是又从另一个角度对活着的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余华小说的死亡叙事延续到了他转型后的作品,和先锋时期不同的是,这里的死亡多了份温情和怜悯,作者不再与世界冷脸相对,而是在试图寻求某种缓和与理解。虽然死亡的威胁和生活的艰辛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但这种对在苦难重压下人生存状态的叙述,更显人的坚忍与伟大。作者一扫先锋时期对人类主体精神的漠视,转而开始关注人的生存,人存在的意义。余华通过作品展示了中国大地上最平凡也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生存智慧的伟大。   时代在发展,作者的观念也在随时代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更加成熟,所以余华小说两个不同时期对死亡的书写,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孰优孰劣,8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直面死亡本身,90年代转型后的作品则直面活着本身。如果没有前期小说叙述的冷峻风格,也不能显示后期余华作品的温润厚重。生死处于人生的两极,但作家很好地将这两者糅合起来,这便是余华小说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21世纪,《昭明文选》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要回归到基本文献的整理,也即对《文选》诸本的校勘、整理与研究。本篇论文《唐钞(文选集注)点校整理》(三),是以上海古籍出版
书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书法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有所改变,因此从美学角度看,现代书法也在不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能够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探索更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自身教学不足入手,加强创新,拓展人才
(括号内前一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页码)特别报道全省公安科技暨金盾工程会议120万重奖科技精英····································
黄昏时,总是在学生放学后,就迫不急待地握起“小蛮腰”的小楷笔,临写钟绍京的小楷《灵飞经》。写起来总是如一杯水,浇灌在心田,润润地让浮躁在学生的成长中心尘,静静的沉淀。
发展至今,全球也正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计算机等各种先进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全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巨大便利。但在大数据时代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北侧, 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 上、下不同层次的构造具有不一致性。浅部层次的构造主要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 滑脱褶皱, 这些构造的突破断层发育, 不利于油气的保存; 深部层次的构造主要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突发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 这些构造在走向上相互转变, 构成了本区最有利的构造圈闭。断裂是本区最重要的构造, 它不仅是烃源岩排烃的有效机制, 而且是油气运
《野草》是鲁迅独创的一部散文诗精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它的精神内核独属于鲁迅。但打开研究的视野,我们发现,《野草》更是鲁迅实践“拿来主义”的范
正式选举虽然是等额选举,但是每个代表都可以提出自己心中的人选,而不一定非选候选人不可。在正式选举中,就有八九个非正式候选人出现。    在去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要推进“两新组织”黨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随后在各省市区的十七大代表中,“两新组织”占有了一定比例。去年底《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颁发之后,“两新”组织逐渐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
采用搅拌摩擦焊方法对7022铝合金进行了焊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n/v值的大小体现了搅拌头旋转速度n与焊接速度v的匹配程度,反映了焊接单位长度焊缝所产生的热量多少和搅拌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