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类木本植物群落,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互花米草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威胁乡土红树植物的更新和生长。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植物生长分布的影响,判别其种间相互作用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我们在漳江口实验区开展实验,通过野外水位梯度控制平台,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水位控制,对比研究不同潮位梯度下红树植物秋茄、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对淹水时间的响应机制,结合刈割和保留互花米草处理,研究互花米草对红树植物的相互作用强度与潮位梯度的相关关系,解析沿潮位梯度下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红树植物早期更新、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相对高程的增加(淹水时间减少),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间隙水盐度逐渐升高,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0.3 ±0.9%~50.3 ±0.3%,土壤间隙水盐度的变化范围为13.9 ± 0.5 PSU~79.6 ± 10.2 PSU,刈割和保留互花米草两种处理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淹水条件下,红树植物和互花米草的存活时间不同,低潮位长时间淹水下(15h/d),乡土种秋茄的存活时间较短,为14.7个月,但是互花米草的存在对长时间淹水条件下秋茄的存活有促进作用;在高潮位干旱条件下(淹水时间为0.06 h/d),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存活时间较短,仅为11.2个月;对于外来种无瓣海桑,长时间的淹水和干旱都没有影响其存活时间。3、秋茄、无瓣海桑的生长指标(株高、基径、叶片数)对不同淹水时间的响应相似,沿潮位梯度,秋茄和无瓣海桑生长指标呈单峰型变化,但是对于无瓣海桑,分枝数沿不同高程逐渐减少。对于乡土种秋茄,长时间淹水(15 h/d)抑制植株的分枝和叶片的生长;对于外来种无瓣海桑,长时间的淹水胁迫致使其株高增长和分枝数增多,而在较短时间的淹水条件下,无瓣海桑通过叶片数的增加来响应土壤低含水量和高盐的胁迫。4、对于秋茄、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三个物种,生物量对不同淹水时间的响应相似,沿潮位梯度,三个物种的生物量呈单峰型变化。在中潮位生长最佳,而高、低潮位三个物种的生物量均受到抑制。同时,三个物种沿潮位的生态位宽度不同,秋茄比较耐旱,适合生长在中高潮位,适合生长的淹水时间生态位宽度为0.9~7h/d;无瓣海桑耐淹也耐旱,适合生长的淹水时间生态位宽度为0.9~10h/d;互花米草耐淹能力较强,耐旱能力较弱,适合生长的淹水时间生态位宽度为3.5~10h/d。5、红树植物和互花米草间相互作用强度沿不同潮位的变化显著,在淹水时间为15h/d时,互花米草的存在促进了秋茄的存活,但随着淹水时间的减少,互花米草的存在均显著抑制了秋茄和无瓣海桑的生长,并以中潮位下的抑制效应最大。可能的原因是中潮位下互花米草生长最好,相关分析表明相互作用强度与互花米草生物量呈正相关。6、互花米草自然生境中红树植物的生长在本实验阶段(两个生长季)仍受到抑制,但是乡土种秋茄和无瓣海桑呈现出不同生长趋势,秋茄生长缓慢,株高始终低于互花米草,仅为71.1 ±5.1 cm,仍未出现分枝,而无瓣海桑生长迅速,株高达225.1 土14.8 cm,已经超过互花米草,同时基径和冠幅的迅速增加使得互花米草的抑制效应会逐渐减小,不同的生长策略使得外来种无瓣海桑可以在互花米草丛种中自然更新和生长,而乡土种秋茄的更新和生长却始终受到抑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会对红树植物的存活、生长产生抑制效应,并且其种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会随着潮位梯度、物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红树林一互花米草生态交错带”中植被的分布格局和演替动态。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