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明深圳地区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流行血清型,了解自2006年以来副溶血弧菌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差异和其流行趋势,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数据库,为传染来源的追踪和爆发疫情的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本课题将从血清学分型、PFGE分型、MLVA分型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而逐步完善PFGE数据库网络,并建立MLVA方法体系,然后进行应用性评价,建立MLVA数据库,进行相关聚类分析。方法:(1)收集2006-2011年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并血清型归类,这些菌株均来自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菌种保存库。其主要从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网中获得;(2)筛选菌株,对其进行纯培养,采用细胞裂解,菌株包埋,酶切法对其进行PFGE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成像系统分析,再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3)纯培养上一批菌株,用水煮法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扩增,并送出去测序,再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MLVA聚类分析,并结合PFGE分析结果作进一步对比与探讨。结果:(1)本实验对包含2006-2011年的197株VP菌株全部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出31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主流的血清型为03:K6,所占比例为45.18%;其次为04:K8,对应比例为10.15%;O1:K25次之,对应比例为7.11%,位居第三位;(2)99株临床与食品外环境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共得到90种不同的PFGE带型,分型效率达到99.77%;98株食源性疾病暴发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共得到26种不同的PFGE带型,分型效率达到87.71%;(3)采用6个VNTR位点对深圳地区的99株临床及食品外环境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进行MLVA聚类分型。由结果可知,99株VP菌被大致分成96个MLVA型别和90个PFGE型别,其分辨系数分别为99.91%和99.77%;采用6个VNTR位点对深圳地区的98株食源性疾病暴发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进行MLVA聚类分析。由结果可知,98株VP菌被大致分成50个MLVA型别和26个PFGE型别,其分辨系数为97.14%和87.71%。结合9起确定暴发案例和2起疑似暴发案例结果,MLVA比PFGE有着更好的成簇率与聚集性,对暴发疫情的判断更灵敏,识别能力更强,启动流行病学调查更有说服力。结论:(1)深圳地区临床来源的VP菌株最主流血清型为03:K6,其次是O4:K8, O3:K29,01:K25等类型,食品外环境来源的VP菌株血清型多样化,呈分散趋势。(2)MLVA6个位点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分离自临床、食品及外环境来源的VP菌株都能很好的分型,MLVA相对于PFGE,具有更高的分辨力,操作更为简单,成本更低廉,结果更准确。(3)MLVA6个位点,即TR2、TR4、 TR5、TR8、TR9、TRIO的联合应用适合于VP的分子分型监测和暴发疫情的分析,既节省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又分型准确。MLVA方法比PFGE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的确定和判断暴发从而追溯暴发源头,特别是在暴发疫情的早期发现中,有更好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