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IL-35是最新发现的IL-12家族成员,于2007年由Collison等[1]最早发现并发表于Nature杂志,由EBi3和p35两个亚基组成[2],主要由CD4+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产生[1]。研究发现IL-35可以有效地抑制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3],从而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IL-35还通过增强骨髓细胞的积累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生长[4]。各种肿瘤组织中IL-35均有广泛报道,如结直肠癌、胰腺癌等[5-6],而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现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35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方法】 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蜡块50例(其中低分化17例;中分化17例;高分化18例)及对应癌旁(>5cm以外)组织。所有病例均已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完成病理诊断。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最小44岁,最大74岁,中位年龄61岁,临床分期Ⅰ—Ⅱ期31例,Ⅲ—Ⅳ期1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为进行化疗或放疗。选定病例组织后,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50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中IL-35亚基(EBi3和p35)的表达,比较两种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以两种亚基均表达为IL-35阳性,但凡其中一个亚基表达为阴性,则该病例IL-35表达为阴性。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关系。收集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研究IL-35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 1. 在癌旁正常组织中IL-35未见表达,而50例胃癌组织中37例IL-35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74%,且IL-35主要表达于胃癌细胞胞浆中。 2. 统计分析5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IL-35表达情况,显示IL-3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其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 3. 通过绘制患者术后的生存曲线及相关分析,可知IL-35表达阳性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但两者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35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在胃癌细胞胞浆中表达;IL-35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且其可能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关。 IL-35可能具有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胃癌免疫治疗新靶点及预后情况判断的指标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