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长沙话、广州话者英语词重音产出和感知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angm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词重音声学特征研究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受一语韵律迁移影响,二语学习者在产出或感知英语词重音时常常遇到困难,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重音时受一语韵律迁移影响主要为汉语声调迁移;中国学习者多汉语方言背景对英语学习者的产出也存在普遍影响,如语音、句法、语义、文体等诸多方面。然而关于汉语方言如何影响二语重音习得的研究较少。英语属重音语言,重读音节比非重读音节往往音高更高,时长更长,音强更大,且元音不弱化。汉语属于声调语言,是否具有词重音存在争议。汉语最主要的声学特征往往是通过音高表征。汉语方言虽然都具声调系统,但有些方言中存在词重音而有些却没有。语言间的这些差异,会影响中国不同方言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和韵律特征感知和产出,值得探索研究。本研究报告汉语方言韵律迁移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词重音产出和感知的影响,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准确习得英语词重音。本研究对比了20名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和三个不同汉语方言区(北京话、长沙话和广州粤语)的6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词重音习得上的表现。通过使用真词、假词或合成词,研究了三个不同方言背景的学习者英语词重音产出(实验一和实验二)和感知(实验三和实验四)情况。重音产出实验中,研究了汉语方言韵律迁移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词重音产出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受试者在产出双音节真词时音高、音高峰值、音高曲线、时长、音强和元音音质的声学表现;实验二考察了受试者在产出假词时音高、时长和音强的声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方言背景学习者尽管已利用了所有的声学线索区分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但他们产出与英语本族语者仍存在明显差别。受试者在真词产出表现上优于假词,他们在真词和假词的声学线索产出上具有相似特征,但又并不一致,具体结果如下:实验一结果表明:1)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产出英语词重音时所用到的声学特征不同,前者能巧妙结合相关的音高、音强、时长及元音弱化特征,而由于汉语方言的迁移影响,方言组在各声学线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移。2)汉语方言背景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表现有所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声学线索产出规律与他们母语方言特征呈现一致性。三个方言组学习者可以准确产出音强,但在音高、时长、元音弱化上存在差异。北京话组和广州话组产出的音高比值与英语本族语组相似,但长沙组则不同。北京话组、长沙话组产出的时长比值与英语本族语组相似,而广州话组不同。三组在元音弱化上差异显著。实验二结果表明:1)与英语本族语组比,北京话、长沙话和广州话组在产出英语词重音时音高更高,时长更短,音强更低,差异显著;2)三个方言组在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音高、时长上差异显著,但音强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揭示了汉语方言背景是一个潜在的从一语迁移到二语的影响因素,一语韵律类型制约着二语词重音的产出。重音感知实验研究了汉语方言韵律迁移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词重音感知的影响。实验三通过设计调整音高、时长、音强和元音音质四个声学线索,要求受试者判断连续4个词序列的词重音位置,对比了各方言组受试者的重音判断表现。实验四通过设计使用五步参数调整方法调整音高、时长、音强,合成英语双音节假词,考察了不同方言背景的学习者使用声学线索的程度。实验三结果表明:受试者的非合成词重音判断表现明显优于合成词的表现,在非合成单词上实验组判断正确率更高更快。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受试者在合成词的表现差异。结果发现:1)与英语本族语组比,北京、长沙和广州话组在感知英语词重音时更依赖音高线索,可能因为音高在汉语方言声调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对时长线索的依赖更少。2)各组在合成音高线索的条件下,判断重音位置表现相似。但北京话组和长沙话组在时长和元音音质运用上表现优于广州话组。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组间,加工不同声学线索的处理时间有显著差异。实验四结果表明:1)四个实验组在感知英语词重音时对音高、时长和音强线索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2)对英语本族语者而言,三个声学线索的影响都具有显著差异,但对北京话组和广州话组学习者而言,音高对重音位置判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长沙组,音高和时长都很大程度上影响重音位置判断。这一发现表明,汉语方言者对音高的依赖会迁移到二语感知中。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母语方言在二语学习感知任务中影响深刻。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重音产出和感知中受不同因素限制。与广州话组相比,北京话组和长沙话组在使用各声学线索权重上的表现与英语本族语组更相似。大多数情况下,各组感知和产出存在着类似的特征。研究发现母语中部分积极的声学线索会促进二语重音的习得。一语和二语受试者在感知词重音时都优化了他们的感知,这与他们产出经验一致。他们的感知表现与母语方言的一些特征紧密相关,他们尽可能利用所有可能的母语声学线索。根据母语方言不同,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可能会利用最优的感知或者次优感知策略。研究结果与实验假设基本相符,本文以对比分析假说,声学线索权重理论、言语学习模型、感知同化模型分别进行了解释,支持和扩展了重音类型模型;根据实验发现,论文还提出了方言韵律迁移模型。本研究还发现二语声学线索使用中的差异与母语方言密切相关,尽管学习者方言间可能仅存在细微差异。研究结果证明了声学线索的方言使用惯性,是导致母语方言迁移的结果。母语方言背景是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会在二语语音编码和解码过程中进行迁移。母语方言对二语重音习得的影响对于二语习得理论和二语重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当代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1948-)的诗集《阿弗尔诺》中爱、灵魂与死亡的主题反射着现代人的爱情焦虑、孤独、灵与肉的冲突,生死的矛盾等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
身份研究是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呈现出一种包含会话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在内的语用学转向。从语言使用即语用学角度,语用身份研究关注
琵琶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自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从西域传入中原,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乐器。隋唐时代是中日交流的繁盛期,琵琶也同其它文化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