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白渡桥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口、上海大厦脚下,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它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交通功能于一身,在上海城市发展和构建上海想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上海众多地标建筑之一。建桥至今,涉及外白渡桥的文学作品共50余部,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和影视等,如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冯乃超的《外白渡桥》、海派作家林徽音的《上海百景》,影视作品《我和我的同学们》、《情深深雨濛濛》和《苏州河》等。其文学意象在不同年代和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呈多元性,可总结为三种,包括:“繁荣城市的物质隐喻”、“民族屈辱的历史隐痛”以及“繁复情爱的世俗表现”。第一章“繁荣城市的物质隐喻”考察了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物质繁荣的符号是如何来表征上海的。上海是中国最早步入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物化的外来文明。外白渡桥本就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成为文学作品中繁荣意义的象征。罪恶是繁荣的另一个侧面,外白渡桥也代表着这个时期上海发展畸形、价值观颠覆的城市形态。第二章“民族屈辱的历史隐痛”呈现了开埠以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给上海带来的民族屈辱,这个意义下的外白渡桥与外滩一脉相连,一起成为揭示殖民主义罪恶的表意对象。残暴的殖民催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外白渡桥在表达历史隐痛时,也体现着反殖民反压迫的意义。接着,第三章“繁复情爱的世俗表现”论述了在宏伟的家国叙事之外,外白渡桥也观照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外白渡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伴随一代又一代上海人长大,它逐渐成为上海人生命中的“外婆桥”,参与小市民悲欣交集下最普通的生活。同时,因为一些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它也有了象征爱情意义的“依萍桥”的别称,成为都市男女追逐爱情、纪念爱情和失去爱情的发生地。时间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使外白渡桥成为上海人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