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生产中,黄萎病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在我国各大产棉区均广泛流行。尤其是落叶型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起着限制性作用,其危害性更大。尽管一些地区选育出了所谓的抗黄萎病品种,但当这些品种应用于生产或引种到其它地区时,常表现耐病甚至感病。对棉花非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不同棉区的落叶型黄萎病菌还未进行系统、综合的报道。本文通过研究落叶型菌系的培养特性,采用苗期室内鉴定的方法研究我国主要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和差异,分析落叶型菌系的培养特性与致病力分化的相关性,为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不同棉花黄萎病菌的菌系类型,以明确我国各产棉省采集的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利用一对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和一对非落叶型的特异性引物INTND2f/INTND2r进行巢式PCR扩增,经鉴定32个供试菌系为落叶型菌系,而其余4个供试菌系为非落叶型菌系。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88.9%,表明落叶型黄萎病菌在我国产棉区已广泛存任。2.通过对不同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培养性状的研究表明,我国主要棉区不同落叶型菌系可以分为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三种类型,但以菌核型为主,占供试菌系的93.8%;产生有辐射状的皱折条纹的菌系相对较多,占所有菌核型菌系的68.8%;菌落菌丝致密的菌系,占所有菌核型菌系的63.3%。10个棉区菌系的平均生长速度最大为0.16cm/d,最小为0.15cm/d;河北、江苏及湖南3省的平均生长速度相同,其余7省的平均生长速度相同;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菌系的平均生长速度仅差0.002cm/d。可见,两大流域菌系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小10个棉区中湖北省的平均产孢量最大,江苏省的平均产孢量最小,长江流域棉区菌系的平均产孢量与黄河流域棉区相比,波动范围较大;两大流域的平均产孢量相差5.10E+06个/ml。可见,两大流域菌系的产孢量差异显著,黄河流域棉区菌系的产孢量总体上比长江流域棉区大。3.采用茁盘移苗蘸根接种法测定了30个供试落叶型菌系和2个对照菌系在4个不同抗性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不同菌系间的致病力与不同品种间的抗感性差异显著。根据各菌系侵染不同棉花品种后所引起的反应类型的表现,可将32个菌系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第1种类型菌系的平均病指低于35.0,占所有落叶型菌系的28.1%;其余四种类型菌系的平均病指均大于35.0,占所有落叶型菌系的62.5%。不同棉区落叶型菌系对不同鉴别品种的致病力有所差异,其中,山东省菌系的平均病指最高,河南省的平均病指最低;9个产棉省的平均病指大于35.0。据此推断,强致病力菌系在我国主产棉区已经大范围存在。另外,还发现黄河流域棉区菌系的致病力波动范围大于长江流域棉区,但两大流域菌系的致病力相差不大。推测菌系的致病力大小可能与采集地点有关。4.不同菌系的菌落形态与其致病力相关性不大,菌丝致密的菌系致病性略强于菌丝稀疏的菌系;落叶型菌系的生长速度快慢与致病力强弱不相关,而产孢量多少与致病力强弱呈负相关。
其他文献
BACKGROUND:Metastasis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mortality in cancer patients.Therefore,elucidating the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metastatic tumor cells and the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盐碱地开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为了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我国棉田逐渐向盐碱旱薄地转移,这对棉花品种的耐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筛选建立简便有效的棉花耐盐性评价方法、明确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能、筛选耐盐相关分子标记,对于棉花耐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模拟盐胁迫条件下,调查分析棉花萌发出苗期和苗期的相关性状与耐盐性的关系,筛选出了简便快速进行耐盐鉴定的指标,并鉴定了196份陆地棉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耕地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对盐土的利用效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小麦的耐盐机理,研究盐胁迫下小麦形态和生理生化的变化,对探讨盐胁迫作用机理及提高小麦抗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以新疆小麦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
籼稻(O. sativa ssp. Indica)和粳稻(O. sativa ssp. Japonica)作为水稻的两个栽培稻亚种,其亚种间存在着高度的遗传分化。了解籼粳稻的遗传背景中的遗传特点,挖掘影响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基因,对于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转移及杂种优势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是转移两亚种间农艺性状的有效方法,它在改良品种的优良性状、分析数量性状、QTL定位
骨干亲本(Founder parent)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骨干亲本不仅直接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而且还由其衍生出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但对骨干亲本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