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生产中,黄萎病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在我国各大产棉区均广泛流行。尤其是落叶型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起着限制性作用,其危害性更大。尽管一些地区选育出了所谓的抗黄萎病品种,但当这些品种应用于生产或引种到其它地区时,常表现耐病甚至感病。对棉花非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不同棉区的落叶型黄萎病菌还未进行系统、综合的报道。本文通过研究落叶型菌系的培养特性,采用苗期室内鉴定的方法研究我国主要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和差异,分析落叶型菌系的培养特性与致病力分化的相关性,为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不同棉花黄萎病菌的菌系类型,以明确我国各产棉省采集的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利用一对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和一对非落叶型的特异性引物INTND2f/INTND2r进行巢式PCR扩增,经鉴定32个供试菌系为落叶型菌系,而其余4个供试菌系为非落叶型菌系。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88.9%,表明落叶型黄萎病菌在我国产棉区已广泛存任。2.通过对不同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培养性状的研究表明,我国主要棉区不同落叶型菌系可以分为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三种类型,但以菌核型为主,占供试菌系的93.8%;产生有辐射状的皱折条纹的菌系相对较多,占所有菌核型菌系的68.8%;菌落菌丝致密的菌系,占所有菌核型菌系的63.3%。10个棉区菌系的平均生长速度最大为0.16cm/d,最小为0.15cm/d;河北、江苏及湖南3省的平均生长速度相同,其余7省的平均生长速度相同;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菌系的平均生长速度仅差0.002cm/d。可见,两大流域菌系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小10个棉区中湖北省的平均产孢量最大,江苏省的平均产孢量最小,长江流域棉区菌系的平均产孢量与黄河流域棉区相比,波动范围较大;两大流域的平均产孢量相差5.10E+06个/ml。可见,两大流域菌系的产孢量差异显著,黄河流域棉区菌系的产孢量总体上比长江流域棉区大。3.采用茁盘移苗蘸根接种法测定了30个供试落叶型菌系和2个对照菌系在4个不同抗性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不同菌系间的致病力与不同品种间的抗感性差异显著。根据各菌系侵染不同棉花品种后所引起的反应类型的表现,可将32个菌系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第1种类型菌系的平均病指低于35.0,占所有落叶型菌系的28.1%;其余四种类型菌系的平均病指均大于35.0,占所有落叶型菌系的62.5%。不同棉区落叶型菌系对不同鉴别品种的致病力有所差异,其中,山东省菌系的平均病指最高,河南省的平均病指最低;9个产棉省的平均病指大于35.0。据此推断,强致病力菌系在我国主产棉区已经大范围存在。另外,还发现黄河流域棉区菌系的致病力波动范围大于长江流域棉区,但两大流域菌系的致病力相差不大。推测菌系的致病力大小可能与采集地点有关。4.不同菌系的菌落形态与其致病力相关性不大,菌丝致密的菌系致病性略强于菌丝稀疏的菌系;落叶型菌系的生长速度快慢与致病力强弱不相关,而产孢量多少与致病力强弱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