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埋入式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支护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及特有的支护优点被逐渐应用于滑坡治理中,然而目前对于埋入式抗滑桩的工作机理及其工程应用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理论和规范。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建立埋入式抗滑桩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静力与动力状态下桩间土拱效应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因素对桩间水平土拱和竖直土拱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工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埋入式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支护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及特有的支护优点被逐渐应用于滑坡治理中,然而目前对于埋入式抗滑桩的工作机理及其工程应用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理论和规范。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建立埋入式抗滑桩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静力与动力状态下桩间土拱效应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因素对桩间水平土拱和竖直土拱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桩间水平土拱效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得到桩间水平土拱拱轴线为抛物线,且水平土拱效应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2b~4b桩间净距时水平土拱最为明显;通过外部荷载的变化研究可知,在一定滑坡推力范围内,水平土拱随着滑坡推力的增加逐渐增强,当桩后滑坡推力超过3倍土体粘聚力值时,水平土拱稳定性开始削弱;研究土体参数对水平土拱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土拱随着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值的增加而显著增强,且粘聚力对水平土拱效应影响更大,进一步得到抗滑桩合理桩间距随着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桩间水平土拱效应有所增强。(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桩间竖直土拱的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桩间竖直土拱拱轴线为4次方程,随着桩间距的增大,竖直土拱效应先增强后减弱;且桩间土体在竖向形成土拱时需要合适的外部荷载使桩土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当桩后滑坡推力超过2倍土体粘聚力值时,竖直土拱稳定性逐渐受到破坏;同时发现土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增加,能显著增强桩间竖直土拱效应,有效抑制土体的竖向沉降。(3)通过桩间水平土拱和竖直土拱的动力特性研究,并与对应的静力下土拱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桩间水平土拱受到不同程度地削弱,而桩间竖直土拱效应在地震作用下有所增强,且相对于较大桩间距模型,地震荷载对较小桩间距下的水平土拱与竖直土拱效应影响要小。
其他文献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已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里程最长、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隧道作为公路特殊的构造物,其独特的环境使得公路隧道需要人工照明。据调查分析,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占隧道总电能消耗的比重约为80%,运营企业电费支出负担沉重,但隧道照明系统又是隧道内驾驶者获取交通信息的重要保障,是公路隧道运营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提高公路隧道照明效能的角度出发,基于系
桥梁结构是交通运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出行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每天都会发生地震,强震下桥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给抗震救灾带来诸多的不便。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到如今逐渐兴起的减隔震方法,运用减隔震耗能元件在减震方面的效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防屈曲耗能支撑装置作为一种减隔震构件,在
随着减隔震设计的发展和结构抗震需求的提升,粘滞阻尼器在大跨度悬索桥中被广泛运用,在悬索桥的减振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阻尼器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了其消能减震的控制效果。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漏油是阻尼器常见的一种病害,伴随着阻尼介质的泄露,阻尼器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了地震作用下桥梁和阻尼器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讨论阻尼器参数及健康状态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开展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是涉及
近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人行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行桥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行人跨越山川、河流、峡谷,普通的混凝土梁桥、拱桥一般结构刚度较大,人在桥上行走时,桥梁的变形较小,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晃动,行走较为舒适。而对于钢结构的人行斜拉桥和人行悬索桥这种柔性桥梁,结构自振频率较低,当频率处于行人脚步频率敏感范围时,会发生人桥共振现象,结构的振动响应较大,影响人行舒适度,当振动剧烈时,还可能危及行人安
隧道洞口段开挖受其地质条件、开挖工法及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较洞身段差,易发生地表开裂塌陷,边仰坡崩塌、滑坡等灾害,故常作为整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程。软岩隧道洞口段更是如此,因此分析软岩隧道洞口段开挖过程中围岩及边仰坡的稳定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渝长高速扩能改造项目唐家嘴隧道出口段,采用理论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软岩隧道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国内广泛应用,但由于径向力的存在,底板开裂和跨中下挠等病害久未解决。工程师采用了许多方法,都未消除径向力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新型梁体的概念被提出,其核心是将跨中底板预应力钢束由曲线布置变成水平布置,从而改变了跨中底板的外形结构。此种方法理论上消除了跨中预应力束产生的径向力,能够优化连续刚构桥的下挠问题。本文通过MIDAS CIVIL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讨论了此种新型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新建的城市道路和居民区也越来越多,城市土地空间变得非常的有限,所以地下工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地表大片的高层建筑,拥堵不堪的公路,建筑工地地基的挖掘,土壤的倾倒等构成了地表复杂的超载情况,当地表附加荷载超过围岩极限承载能力时易造成隧道围岩失稳破坏,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隧道的整体垮塌,如何去界定和评估这一影响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
中国基建工程的建设速度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隧道作为基建工程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每年增长里程数和个数也都不断攀升。然而,与之同样增长的是隧道的照明能耗及运维费用。目前绝大部分隧道仅仅使用电光照明,虽然其技术不断创新,能耗更低,但考虑到隧道需要全天候不间断开启照明灯具的特殊条件,隧道一年的运营成本是相当庞大的。“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交通设施的数量上,还要体现在使用于交通设施的技术上。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完善的公路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在众多拟建和在建的公路网中很多公路属于山区公路,面临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建设期间在道路沿线形成了大量的路堑高陡边坡,对公路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风险。因此,研究高陡边坡风险源的识别方法,建立合理的高陡边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降低山区公路的建设风险尤为重要。本文对比分析了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适用于高陡边坡工程的风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等高纬度地区的经济建设投入也在加大,而经济建设能否快速稳步推进的前提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应的提出“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而这些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貌,为了缩短道路里程减少经济投入,建设隧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这就导致在严寒地区寒区隧道工程的修建日益增多。寒区隧道较普通地区隧道更容易发生冻害,即冻胀和融沉,这是因为围岩中的温度更容易受到大气环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