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教育公认要以学习者能够表达自我为第一目的的。然而,在初级和中级阶段,语法的习得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故常常被批判指出单独的语法习得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表达能力。本文从可能表达“~スルコトガデキル”和“可能动词”入手,通过2008年12月对中国三所大学的98名日语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我国日语学习者该语法点掌握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四点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学习者在区别使用两者上存在着普遍的混同现象。“~スルコトガデキル”与“可能动词”相比,是更正式、郑重的说法是一种误解。两者之间任何时候均可互换亦是错误观念。另外,可能动词表达属性的用法常被学习者忽略。另一方面,教科书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国内代表性的五种教科书关于2种可能表达在会话、说明和练习等的文脉化考察,大致了解了其输入与语法指导的情况。通过与问卷调查得来的情况相对照,相应地找到了解释学生存在的四大问题的答案。从调查中也可以得知,学习者对语法形式掌握得很好,却欠缺实际运用中符合文脉要求、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推断出教科书中文脉方面导入的不足是症结所在。基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笔者提出应该考虑在适当的文脉中,导入恰当的语法表达形式。只有这样在确保语法正确性的同时,才能使学习者掌握接近实际运用、与文脉相符合的表达规则。此外,教科书的编写如何做到在初级阶段提供典型的文脉例子,恰当地区分两者也是很需要考虑的。关于提出顺序方面,笔者认为打破常规,先提出可能动词更具科学性,同时应考虑将可能动词表达属性的用法编入教材。一种表达形式,不同文脉中不同机能的考虑也很有必要。与教材相关地,教师不能仅仅单方面灌输语言知识,应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促进学生意识的深化、鼓励其创造出丰富的文脉。以上的这些,若能够促进学习者理解的深化、语言的运用,必将有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今后我国的日语教育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