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把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以前在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统治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人情冷漠的现象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化,人们日益增强的主体性意识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和人类的要求。所以本文以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去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辅之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主体间性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述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结构模式、方法、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并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缘由,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本命题的文献,并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较详细地梳理了主体间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内涵。紧接着说明了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演变过程,从主体间性这个概念的肇始到西方哲学家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然后着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间性的论述,其实就是他的交往实践观。最后写到引入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产生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较深入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结构模式、人学理念、方法、内容、价值取向方面的转型,结构模式从“主体—客体”二分模式到“主体—客体—主体”交互模式;方法从“单向灌输”到“平等对话”;内容上从“文本”到“人本”;人学理念从“个体占有性”到“共生性”;价值取向上从“工具化”到“人本化”。这部分较系统地阐述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内容、价值取向上出现的弊端导致的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转型就是必然趋势。第四部分较概括地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路径。通过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构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素质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