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在微生物分类学上归属柔膜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脲原体属。其分为两个生物群,分别为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biovar 1)和生物群2(biovar 2)。溶脲脲原体可引起人类的多种疾病,但是溶脲脲原体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中的致病性是存在争议的。1999年,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成为一个单独的种,命名为细小支原体(Ureaplasma parvum),而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保留原来的命名,仍称为溶脲脲原体。因此在生物群的水平上来研究溶脲脲原体与NGU的关系似乎更为恰当。目前,在临床检验中,大多采用培养法检测溶脲脲原体,而培养法培养时间长,而且还不能区分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在mba基因(Multiple Banded antigen gene)、16SrRNA基因、16S-23SrRNA基因、脲酶基因等基因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在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毛细管电泳(CE)是一种高分辨率、快速、敏感、能自动化的高效分离检测技术,可用于核酸的分离及检测。目前,PCR-CE已被广泛应用到微生物检测领域。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联合应用PCR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建立一种PCR-CE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不同人群尿样中的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2进行检测,探讨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与男性NGU的关系。方法:合成针对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2的mba基因的引物UMS-125、UMA-226,其中引物UMA-226用荧光物质FAM标记5’末端。使用这对引物对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进行PCR,然后将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依据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2扩增产物长度的差异,利用毛细管电泳的高分辨率的特性,对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2进行检测。我们对这个PCR-CE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的评估,并且将毛细管电泳与常规的琼脂糖电泳方法进行了比较。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