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内的Aβ病理常常早于认知障碍症状15-20年出现,随着近年来Aβ免疫治疗研究纷纷宣告失败,一直占据AD病理机制主流地位的Aβ瀑布学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Tau蛋白是AD两大病理特征-神经纤维缠结(NFT)的主要成分,早先的临床病理研究证实NFT(而非Aβ斑块)与AD临床关系更为密切,课题组之前论证了自身抗Aβ抗体无差别地自然发生于AD患者、健康老年人群,甚至儿童的血浆中,本研究拟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探讨自身抗tau抗体(Naturally occurring autoantibodies against tau,nAb-tau)在AD及其他痴呆患者、0~80岁非痴呆对照人群中的发生规律、免疫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正在兴起的tau蛋白相关的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1)分组:将31名年龄0~80岁的研究对象分为3组:AD组5名,其他痴呆(OD)5名,非痴呆对照组(NC)21名; (2)标本采集:收集相关人口和临床资料后,采集全血后并制备成血浆,同时在常规消毒、局麻下行腰椎穿刺术获取脑脊液,分装后统一储存在-80℃冰箱; (3)实验方法: ①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采用全氨基酸序列的tau441作为抗原,AT-8单克隆抗tau抗体作为阳性对照,PBS作为阴性对照,分别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或脑脊液中的自身抗tau抗体的免疫特性。 ②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选取部分AD患者和NC患者的血浆或CSF对9月龄Tg2576小鼠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染色,同样以AT-8作为阳性对照,PBS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1.WB研究结果:在18例脑脊液标本中,17例(94.4%)检出与AT-8相似的免疫阳性带nAb-tau,三组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χ2=2.753,P=0.25)。在20例血浆标本中,共检出5例(25%)阳性血浆,且均出现于NC组(5/10;50%),三组的阳性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χ2=6.667,P=0.036)。脑脊液与血浆中的nAb-tau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00); 2.IHC研究结果:所有(AD、NC各两例)脑脊液标本(4/4;100%)均可识别Tg2576小鼠脑组织切片中的NFT。20例0~70岁健康自愿者血浆标本中,检出11例(55%)阳性血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划分,七个年龄段之间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χ2=4.512,P=0.608)。脑脊液与血浆中的总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100%vs55%;P=0.259)。 结论:1、nAb-tau普遍地存在于三组研究对象中的外周血和/或脑脊液,并能在WB和IHC中分别识别全片段的tau441和Tg2576小鼠脑组织切片中的NFT。尽管总体上,脑脊液中的nAb-tau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浆,但因缺乏疾病组间的显著性差异,因而不能满足作为辅助AD临床诊断的基本条件。 2、nAb-tau在NC组的血浆WB检出率显著高于AD和OD组,但无差别地出现在0~70岁健康自愿者的血浆中,提示外周血中nAb-tau的存在可能对痴呆有潜在的预防作用。 3、血浆nAb-tau出现在从新生胎儿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强烈提示作为神经微管重要组分的tau蛋白可能并未纳入先天的免疫豁免抗原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