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日夜凸显的债务问题和融资方式单一的现实背景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行PPP模式,成为各地改革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各省披露的2015年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达11209.8亿元,中央和多地层面已陆续出台PPP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上为PPP保驾护航。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水平受限,问责和公众参与的缺失,导致市场出现失灵。由于PPP模式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及运营周期长、参与主体多、涉及面广等特点。这些都为PPP项目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单一阶段的质量监管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为了防范质量风险,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有必要对全生命周期的PPP项目质量监管模式的研究。论文在借鉴国内外PPP模式监管的基础上,以PPP项目质量为视角,构建了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公众监督的三方PPP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模式。论文首先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的相关概念和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确定以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为研究对象。其次,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PPP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公众参与方面研究分析了我PPP项目质量监管现状,在综合分析主要发达国家PPP项目质量监管的基础上确定了借鉴的思路。在其次探索性地构建了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公众监督的三方PPP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模式,详细阐述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的责任主体、三方监管主体、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完善PPP项目政府监管的体系。最后,以上海城投老港环境项目为例,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主体和内容进行分析,为我国PPP项目质量监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