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机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在国际、国内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家安全、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医疗卫生、制造业、反恐抗灾乃至商业和家庭等诸多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中,传感器节点虽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论感知、处理还是通信能力都非常有限,因此需要传感器节点之间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采用协商机制进行任务分配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1)当一个传感器节点没有能力完成当前任务时,需要通过协商进行自主任务分配,使多个节点合作来完成任务;2)任务分配机制关系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否尽量减少各传感器节点能耗,保持各节点能耗平衡,延长网络生存期;3)任务分配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执行效率。本文采用多智能体理论中的协商技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面向两种不同任务分配场景分别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技术的任务分配方法。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任务分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分析了其中几种主要的协同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后选择采用多智能体技术中协商技术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2)设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的总体框架:通过节点间的协商实现自主任务分配,根据不同的网络状态选择不同协商策略。3)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分配特点,结合多智能体理论中的拍卖算法和合同网算法,建立与匹配了网络架构模型、任务模型和相应算法模型。分别对传统的拍卖算法和合同网算法进行改进,使之适合WSN的任务分配;4)面向“单任务的快速低能耗任务分配”的场景要求,提出了一个高效低能耗的基于拍卖的任务分配算法,其中定义了任务发布模型,采用了基于能量损耗的效用函数进行评标,在算法过程中加入多个策略,以保证任务分配的实时性,低耗性和高成功率。5)面向“基于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规模任务分配”的场景要求,提出了一个高效灵活的基于合同网的任务拍卖算法。其中定义了网络模型、能量模型和数学模型,在协商阶段引入了一个基于时间收敛的鲍威尔收敛函数,分别从发布和协商两个阶段对传统合同网算法进行了改进。此算法的设计目的是高效的进行任务分配,并且尽量维持网络中各节点的能量平衡。对上述的实验分别进行了实验仿真,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模型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选择合适的协商方法,以及通过对现有的协商算法的改进,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多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协商实现自主的任务分配,并且最终达到减少通信量、均衡负载、节约资源、使任务的执行效率得到提高,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等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广告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的主要赢利方式。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站上使用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上刊登或发布广告,通过互
随着NGN网络的迅速发展,Voip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它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复杂的IP网络和PSTN网络,并使他们达到无缝联接和融合,能为用户提供多彩的语音及媒体业务。然而,随着Inte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让孩子将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家教作为课外补习一种最有力的辅导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网络家教业务正处于高度发展
面对日益剧增的互联网数据,人们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从海量的无序数据中抽取、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与知识。随着这种需求的递增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知识库在学术界和工
特征选择是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和后续分类算法结合的不同方式,特征选择算法可以分为嵌入式、封装式、过滤式三种模型。过滤式(Filter)算法凭借其算
随着传输网规模的扩大,通信业务的广泛部署,故障定位问题备受关注。虽然现在存在多种故障定位方法,但是通信系统不断的增加新业务,导致故障定位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另外,现存的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脑的功能和结构研究中,而利用脑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RI,sMRI)可以获得清晰的、反映不同组织对比度的图像,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对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和监控的需求迫切;同时图像、视频等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多媒体信息的分析越来越重要。本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遵循“开放、自由、公平”的原则,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全面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而对于传
随着IPv4地址的耗竭,从IPv4向IPv6过渡已经成为了限制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过渡过程中有着诸如路由、可扩展性、管理等诸多的问题。IPv6过渡问题在短期内雉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