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主义之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形式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一直致力于书写人类丰富的分裂。从早期的传统写实,到中期的苏菲迷思、太空冥想,再到后期的批判回归,莱辛深受多种主义思潮的影响,她一直在探寻能化解其思想危机和理清其对分裂世界的认知的承载物。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哲学观,于她整个的创作生涯,都是一个特殊存在。  本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梳理莱辛走近苏菲主义的历程,表明她之所以选择苏菲主义其实蕴含了一种契机。这种契机与莱辛小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关,也和苏菲主义本身的内涵以及它在西方世界得到重新解读的时机有关。莱辛最终的走近苏菲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  其次,论述莱辛接受苏菲主义之后,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哲学观,通过对莱辛创作思想的影响,进而引发她在叙事形式上作出了有意识的变化。这一时期莱辛往往着眼的是一种带有预言色彩的冥想空间,以及宇宙太空。日常传统的叙述视角和叙述顺序在她这里会变得不可探究。莱辛之所以执着于这样的预言视角和冥想回忆的方式,是因为随着对苏菲主义的接受,她希望可以借由苏菲的神秘感为自我为人类开启一个更为丰富真实的意义世界,借此化解自我和人类分裂的危机。  然后,第三部分阐明苏菲主义经由莱辛的创作思想对其小说空间艺术的影响。在莱辛这里,空间除了作为文本的结构因素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将外在物质空间引入内在精神空间之后呈现出的一系列有意味的能指,如房子、城市、宇宙等。论文同时引入R.D.莱恩的“分裂的自我”这一概念,结合苏菲主义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一观点,分析莱辛内心空间小说和太空小说对空间处理的变化。  本文以莱辛所接受的苏菲主义切入,对其小说的创作形式进行考察,探究和论证了苏菲主义之于莱辛小说形式的影响和联系,以及这种影响所体现出来的莱辛对苏菲主义提倡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解,以及她的形式本身所富有的言说能力。
其他文献
从诗歌到小说,从残破的“黑艄楼”到公安小镇的水乡,再到蛮荒之野的神农架,陈应松每一次创作的嬗变都可以算作是自我世界的一种敞开,而他精神成长的历程和创作转型本身,也成
马拉默德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具犹太味儿”的犹太裔作家,评论家理查德·洛克更是将他比喻为“犹太作家众神中的心脏”。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小说,这些作品既
东莞遗民诗社是南宋遗民诗人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本文通过对诗社形成原因、诗社成员界定及成员简介、诗社成员创作主题及创作风貌等方面入手,解析诗人们的隐逸情怀、高
本论文将元杂剧的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同时又对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中的某个称谓或某一类称谓进行定量分析.论文称谓的语料来源选自《新校关汉卿全集》,并另附
王朝闻(1909-2004)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名实践美学家,王朝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指导,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