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总结反思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经验教训,明确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价值选择,这是一项与当代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建设工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引起了国内学者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自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便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与专业领域,比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西方现代化理论,比较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性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法哲学,政治哲学,生态哲学等方向,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形态和思想流派;特别是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等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特质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总结,并形成了诸如社会哲学、发展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新学科群体。但迄今为止,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漏之处和薄弱环节。一方面,表现为或多或少地脱离与回避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历史目的论、先验的预成论倾向;另一方面则常常是“就事论事”的、过于实证化专业化与政策化研究的狭隘视野和短期行为;特别是非常明显地存在着机械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来解答中国问题的倾向。而对于中国真正的现实问题与经验成就,理论界和学术界还缺少准确的提炼和全面深入地总结,缺少有理论深度广度以及科学事实说服力的重头力作。因此,已经有不少学者呼吁,要确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理论体系和问题框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凝练了发展的科学、更新了发展的理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确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难得的逻辑框架和前行的正确方向。   如何搞现代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国家的“后现代转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结,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发展性困境,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挫折,都说明对现代化问题研究的艰难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当代中国而言,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现代化,寻求以最合理的手段、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最大的发展目标。历史地看,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这种发展和进步让世界震惊,让资本主义世界震惊,让已经发生演变的原社会主义国家震惊,也让中国人感到振奋。然而,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有多大,我们所产生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有多大。我们的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存在着某种迷茫、困惑、焦虑和彷徨;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我们的环境遭到了污染,生态遭到了某种破坏,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城乡的鸿沟在逐渐加深,各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显著;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是,一些人的人性遭到了某种扭曲,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我们的生活,腐败现象在蔓延,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某些满足,而人的需要的完整性、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被消融于物性的纯粹释放里,人生的全部意义被淹没在对物的片面追求中,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关怀也服从于追逐物欲的需要;技术、工业和理性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却在蚀空人的内心、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导致人的自我异化,甚至“人的不在场”。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首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化历程,我们不难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与代价并存、欢乐与痛苦同在、机遇与挑战结伴、希望与焦虑共生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无疑是存在许多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不能光靠一些空洞的情感发泄和飘忽的伦理批判来完成。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后发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允许我们走西方扩展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的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世界性的罕见的历史性课题,而历史恰恰没有给我们留下充裕的时间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因此,没有一套超越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模式,断然难以完成历史重任。而通过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的深刻反思,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困境主要来自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理念。因此,依据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价值观念提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目标选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伐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对策、减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代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非常适时果断而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新的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既是对几代领导执政经验与理论的全面深入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整体推进与全面创新,更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基本理念的全面而深刻地改变,这也就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与任务,也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既突出了发展的主题,又指出了发展的正确方向:首先,它是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发展、限制发展或终止发展,而是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使发展更健康、更全面、更协调、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也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次,经济发展的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诉求的逻辑必然和理论归宿。第三、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所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这种发展观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政治、文化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归宿;它不仅高度重视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也高度重视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发展;它不仅是从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且也是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着眼的,是以整个人类的长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问题上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为本”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把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要在发展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发展必须是和平发展,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而,这种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一种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是一种辨证的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我们明确了不仅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而且要从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的角度,从社会本身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科学发展观还绽放出一系列新思维、新概念、新出路:比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这些新概念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性关怀和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新思维”引发了“新思路”:“计划变成了规划,引进变成了创新,索取变成了给予”。“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能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要“从均衡中求发展,从和谐中求发展,从节约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中求发展,从创新中求发展,从安全中求发展”;“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等等。科学发展观强调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这都表明了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价值目标选择的调整,提出了符合时伐发展的执政思路与要求,同时也向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从科学发展观入手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现实与反省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的热潮。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及所实现的深刻变革、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基础,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可以进行理论提升的地方。比如可以拓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领域,挖掘研究深度,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应用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别是要注重从哲学角度反思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关系,厘清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逻辑关联,对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存在的问题与付出的代价进行理性反思和哲学透视,并对未来发展做出明晰而又正确的预示,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本论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力图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必然带来发展观上的重大变革,即从单纯地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转向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而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减少贫困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鲜明地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凸现其深厚的人文意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选择性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表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人本发展和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本文分七部分来展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价值,阐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价值目标选择的科学依据和创造一种具有自己独特气质和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理论”。主要介绍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根据、理论背景和形成过程等问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历史逻辑的新进展。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价值目标选择”。主要说明我们要走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探讨的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伐化”道路形成的依据、过程、特征和哲学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和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采取的价值目标选择。   第三章:“‘以人为本’: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情呼唤”。主要对“以人为本”的科学性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释,并论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提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选择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应该是体现人本思想和人道观念的现代化,并详细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发展思路的范式转换,阐述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推进的必然性、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第四章:“全面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选择”。主要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规定在内的整体的社会发展过程,探讨的问题包括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支撑作用、作为系统工程的全面改革对于全面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五章:“协调发展:中国现伐化建设的机制选择”。主要说明搞好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探讨了促进和实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原则和途径等问题。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条件选择”。主要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原则和途径等。   第七章:“和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提出与形成的背景、和平发展的内涵和战略意义,并对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进行理论阐释。本论文创新的主要观点:   第一、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的新进展。   第二、论述了在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技术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具体选择。因此,在阐述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力求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和具体途径。   第三、深刻的阐释了“以人为本”科学性的哲学依据,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并且具体地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层意蕴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第四、探讨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问题。提出了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施更加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使落后地区的发展的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的速度快于城市地区。   第五、全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未来现代化设计的关系,理顺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前进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正在于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出了目标选择的方向。   第六、结合和运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从发展哲学的角度对充满歧义和争论的“发展”与“发展观”,“发展”与“现代化”,“发展观”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概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和剖析。   论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国外发展理论为参照系,以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又不割断历史,既全面协调又要抓住重点,既要考虑长远又要立足当代,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成果,又要珍惜和重视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眼于对我国发展实践的反思和着眼于吸收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积极成果。在对论文的设计和论证过程中,都力求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明问题: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出发,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和实践价值,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第二、是从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格,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最新科学成果。   第三、是从考察国外社会发展经验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学术成果中,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超越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是从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出发,突出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该彰显的制度特质、人文气质和价值选择。   第五、论文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焦点意识,贯彻矛盾分析法。敏锐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突出矛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注重学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哲学反思和跨学科研究相统一、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努力做到对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性、对策性和跨学科性研究结合起来。侧重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方向的战略性调整与矫正,试图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立足于全球化的大视野,多方面反思过去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提出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论题注重了我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注重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给予中肯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寻找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新时代,书刊印刷业的多媒体融合态势渐入佳境,已逐渐演变为以商业与出版物印刷为中心的印刷传媒产业,即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为报社、出版社、期刊社、政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苏格拉底和快乐主义的关系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本文首先通过两种对快乐主义的介绍入手,借助对《普罗泰戈拉》这篇对话的详细解读,不仅揭示了普罗泰戈拉以及民众的快乐主义观点,也阐
江面大雪纷飞,而75米深处的江底管廊中数十名南通电力工人正挥汗如雨,他们正为首次穿越长江江底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施工。 (2月10日《人民日报》)  这是江海儿女与时间赛跑的缩影。风雪交加挡不住江海大地追梦的步伐。“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习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犹如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追梦人。  与时间赛跑,用奋斗发声。过去的一年,南通人用辛劳
期刊
大豆新品种“合丰4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以“合交93-88”为母本,“绥农10”为父本杂交后,经严格的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合交97-1165”。2005年黑龙江省农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
以Zn(Ac)2·2H2O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级ZnO微粒.研究了主盐浓度、沉淀剂用量、溶剂用量、胶溶剂浓度和凝胶干燥温度对胶溶过程以及微粒粒度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马克思历史哲学把其理论视域锁定于“资本批判”,完成明确历史界限的历史哲学变革,彻底超越了“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但它一直被一些人当作“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
"我是谁?"始终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对人的本质、本性的领悟与把握。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