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高亮度拉曼光纤激光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激光领域的重要分支,光纤激光因其独特的性能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输出功率与技术突破日新月异。其中,激光功率和亮度的提升、以及光谱范围的拓展一直是高能光纤激光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掺镱光纤激光发展较为成熟并已实现高功率记录,但其工作波段有限,同时功率进一步提升受限于受激拉曼散射与模式不稳定效应。另一方面,单一利用无源光纤中受激拉曼散射提供增益也可以产生高功率激光,即拉曼光纤激光器,与掺镱光纤激光器相比,不仅具有波长选择灵活、量子亏损低、无光子暗化、增益瞬时响应、无放大自发辐射等优势,而且能够在无源光纤中实现输出激光的亮度增强,具有高功率、高亮度光纤激光输出的巨大潜力。因此,本文以高功率、高亮度拉曼光纤激光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验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对拉曼光纤放大器与振荡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建立了拉曼光纤振荡器及放大器的理论模型,仿真分析了泵浦方向、光栅反射率、纤芯直径、种子功率等参数对功率演化的影响。对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与阶跃折射率光纤的功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渐变折射率光纤中拉曼转换过程的光束净化效果。对单模与多模光纤拉曼激光系统热传导的理论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了激光器结构、泵浦方向、折射率分布等参数对光纤内热负载分布、温度演化及热致折射率变化的影响。本章中的理论模型及相关计算结果将对后续拉曼光纤激光的功率提升及热管理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搭建单模拉曼光纤放大器研究平台,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输入光谱与时域特性对输出特性的影响。其中单模光纤为单一增益介质,同时采用不同波长的掺镱光纤激光器与可调谐放大自发辐射光源分别提供泵浦与种子光,通过不同的组合使用方式分别对泵浦光与种子光的时域稳定性、输入带宽、种子光的功率、拉曼频移量等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对比,验证提升拉曼放大器输出功率与高阶拉曼阈值的可行方案。基于本章的参数优化,最大获得了输出功率43.1%的提升,对应输出功率由99.5 W(1070 nm掺镱光纤激光器泵浦,3 d B带宽为0.16 nm)提升至142.4 W(1055 nm波长的放大自发辐射源泵浦,3 d B带宽为2 nm)。研究结果为高功率拉曼放大器的系统优化及功率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利用多模渐变折射率传能光纤为增益介质,开展了高功率、亮度增强拉曼光纤激光研究。使用自研1018 nm与1060 nm掺镱光纤激光器提供泵浦与种子光,搭建了亮度增强的拉曼光纤放大器系统,获得了528.8 W输出功率,光束质量M~2因子由10.4提升至4.23,亮度提升倍数为3.85。随后,通过光纤长度、种子功率等参数的优化将输出功率提升至1002 W,M~2由9.17提升至5.06,亮度提升约2.57倍。进一步地通过整体优化放大器参数,先后获得了1.6 k W与2 k W高功率拉曼光纤激光输出。在2 k W高功率放大器中观察到光斑抖动现象,对此现象展开了系统的观测及计算分析,并与掺镱光纤激光中的模式不稳定现象的特性进行了对比。这是首次在渐变折射率光纤拉曼放大器中对输出横模不稳定的动态特性进行的观察和分析。为进一步获得信号光的光束质量提升,优化设计了自研泵浦信号合束器,最终获得了2034 W拉曼光纤激光,输出M~2为2.8,亮度提升11.2倍,为百瓦量级以上亮度增强拉曼激光中最大亮度提升倍数,及150 W以上渐变折射率拉曼光纤激光中的最优光束质量。基于紫外光与飞秒激光刻写的多模光纤光栅,开展了高功率拉曼振荡器及半开腔结构随机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实验中对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光栅的基模选择效果进行了验证,并对拉曼振荡器及半开腔结构随机光纤激光器输出特性进行了对比,包括前后向的输出功率、光谱、光斑形态、光束质量等参数。两种结构均获得了输出亮度的增强,其中振荡器最高输出功率为332.4 W,最高功率下M~2因子为2.7,亮度提升最高达到5.17倍。随机光纤激光器最高功率为306 W,当输出功率35.3 W时,对应光束质量M~2为1.76,在最高功率下,输出的M~2为2.35。功率增长过程中,亮度提升倍数也持续提升,最终亮度增强了6.1倍。对新型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功率及亮度提升进行了实验探索。研制了特殊三包层拉曼光纤及适配的功率合束器,搭建了包层泵浦拉曼放大器,获得了762.6 W功率输出,信号光的光束质量因子M~2由种子光的6.12提升至最高功率下2.24左右。在输出功率为267.2 W时,M~2达到1.9,为百瓦量级以上亮度增强的拉曼激光系统中获得的最好光束质量。另一方面,对高功率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热效应抑制方案进行了实验探索。由于热效应的影响,在2 k W量级拉曼放大器中出现横模不稳定,水冷等外部冷却方式无法改善其输出特性。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冷却效果,对拉曼光纤被动冷却方案进行了实验探索。选用金属铝为涂覆层的特殊拉曼光纤搭建了拉曼光纤放大器,实现了良好的制冷效果。放大器最终获得了3083 W输出功率,在2.364 k W功率下输出M~2为3.12,在最高功率下输出M~2为5.72,对应的亮度提升倍数分别为9和2.9左右。该功率为目前国际上公开报道的纯拉曼光纤激光、及亮度提升拉曼光纤激光的最高功率水平。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高端TL4227齿轮钢混晶和纯净度的问题,首先对钢中氮含量控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钢中氮含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全流程控氮工艺实践得出:在LF工序底吹氮气5min~25min内,钢中平均增氮量为3.47ppm/min;随着保真空时间从6min增加到10min,VD工序的平均脱氮率从24.68%提高到28.86%。采用增氮析氮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钢中夹杂物,齿轮
目的 分析单胎试管婴儿围产期常见母婴并发症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后在我院分娩的90例产妇为观察组(输卵管异常28例,排卵障碍25例,子宫因素27例,男性因素10例),选取同期于我院自然受孕分娩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大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病房转入率高于
土地作为民生之本与发展之基,为我国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政府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及有效管理将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临时用地的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满足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等项目建设的需要而批准临时使用国有或集体土地的行为。随着城市的逐步建成,政府如何规范、有序、高效管理临时用地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是以苏州科技城临
新型智慧城市与市域社会治理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存在融合互动关系,可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对待。应厘清新型智慧城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合互动的途径和渠道,深入研究二者融合互动的特点、规律及其面临的问题,有效化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构建充满智慧的惠民服务体系和透明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非遗的保护与宣传工作是由地方政府部门所主导的,但同时又需要社会群众的广泛投入。在地方政府部门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吸引民间资源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和必然趋势。笔者以山东省泰安市民间力量参与泰山石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活动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民
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基于刺激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LKL)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坏死性凋亡及肾纤维化的干预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升降散低、中、高剂量组(4.365、8.73、17.46 g·kg-1)和厄贝沙坦组(0.013 5 g·kg-1),灌胃给药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UTP),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荒漠草原下垫面显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分析对提高区域水热交换规律认识和了解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2021年5—12月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与相应的气象、环境观测资料,分析了荒漠草原区不同时间尺度显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源区分布。结果表明:大气不稳定条件下显热通量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相比于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日变化存在无规律波动;显热通量季节变化明显,5月以后不断减少;通量源区按照
水平定向钻(HDD)指采用水平定向钻机成孔并敷设管道的一种管道施工方法。进行热力管网设计及施工时,会经常遇到需要下穿河道、公路以及沟渠物等情况无法正常开挖施,宜采用水平定向钻施工。基于此,对热力管网水平定向钻设计及施工重点进行探究。
针对现有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问题,基于AGIL功能理论,提出将新型智慧城市看作为一个社会行动系统,重点从生活、生态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人5个维度构建了包含城市要素、实际运行、制度安排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鉴于金属氧化物对生物质的裂解产气、焦油重整具有催化作用,将添加剂(Fe2O3、赤泥、CaO)与市政污泥以1:10(m:m)混合共热解,制备改性污泥炭(BC-Fe、BC-RM和BC-Ca)。研究添加剂对污泥炭特性及重金属(Pb、Zn、Cu、Cr、Mn)形态分布的影响,采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污泥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三种改性污泥炭的比表面积较未改性污泥炭(BC)分别增大58.0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