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抵押担保条件不足是农业融资难题的核心痛点。政策性担保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支农政策工具,但我国传统农业担保机构对银行缺乏吸引力,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处于被动位置,在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2015年开始,我国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建设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下的担保机构具有资本实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等突出优势。经过近六年的运行,我国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在自身可持续的条件下降低了农业融资门槛、扩大了农业信贷市场规模。那么,我国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在降低农业融资门槛、扩大农业信贷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否激发并借助银行竞争降低农业融资成本?上述过程背后的理论机理及典型经验和启示是什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梳理我国农业政策性担保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然后基于融资担保的交易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政策性担保机构影响银行合作积极性及农业融资成本的理论机理,并且运用我国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内15家省级农业担保公司的业务结构数据及其479笔担保贷款数据,实证检验政策性担保机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对农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以及银行竞争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分担银行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降低了农业融资成本。(2)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分担银行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促进了银行竞争,银行竞争在政策性担保降低农业融资成本的过程中存在中介作用。(3)在大型银行放贷客户、银行增量客户和拥有既往借贷记录的客户中,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能够降低农业融资成本;在小型银行放贷客户、银行存量客户和缺乏借贷记录的客户中,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对农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1)实证检验了政策性担保在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方面的政策效果,补充了政策性担保政策效果的经验证据。(2)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在政策性担保降低农业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上述作用机制的多种异质性规律,丰富了政策性担保作用机理的理论及经验研究结论。(3)回答了我国两轮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实践迥异的政策效果背后的成因。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厘清政策性担保的作用机制、评估我国新型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政策效果,进而完善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降低农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