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AMI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T2(sST2)水平,分析其与NT-proBNP的相关性,以明确其评估预后的价值,为临床AMI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4年11月一2015年3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AMI患者56例,标准为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AHA)指南AMI的诊断标准;对照组20例,为同期住院患者,标准为既往无明确心脏病病史,且本次不以冠心病相关症状为主要症状入院。一般资料收集: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记录AMI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心血管事件,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冠脉造影:所有符合冠脉造影术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AMI患者于心肌梗死后7-10天由本院心内科导管室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并通过采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严重程度,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sST2水平的关系;入选AMI患者于心梗后次日和第3日、对照组患者于入院次日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sST2水平。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d(IQR)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构成比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MI组与对照组sST2水平比较:AMI组sST2水平为10.30(7.21~20.14)ng/ml,对照组sST2水平为8.35(6.02~9.66)ng/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患者sST2水平变化:入组AMI患者入院后第三日sST2水平8.22(5.45~14.72)ng/ml低于次日sST2水平10.30(7.21~20.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13组、13~26组、26~52组、>52组,四组sST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52组sST2水平最高;4.AMI患者血清中sST2水平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killip I-II级患者sST2水平明显低于killip III-IV级(P<0.05),LVEF<50%患者sST2水平高于LVEF≥50%的患者(P<0.05);5.sST2对AM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sST2、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711,sST2曲线下面积高于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的AMI患者sST2水平存在差异(P<0.05),心源性猝死组患者sST2水平高于其他组。结论:1.AMI患者早期血清sST2水平明显升高,心肌梗死后次日(平均心肌梗死后20.2h)至第三日(平均心肌梗死后68.2h)间sST2水平呈下降趋势。2.AMI患者中随着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加重,sST2水平升高(除Gensini评分<13组)。3.AMI患者sST2水平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越差则sST2水平越高。4.sST2水平对AMI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高于NT-proBNP,高水平sST2提示短期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