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龙须藤是豆科苏木亚科羊蹄甲属植物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Benth.)Benth)的干燥藤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越南、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湖南等地的特色中药。其性平、味甘微苦、归肝、大肠经,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胃脘病痛、小儿疳积等症。中医学把胃溃疡归属“胃脘病”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胃脘病”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胃溃疡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在该类药物或制剂中筛选对胃溃疡有疗效的活性成分或有效组分意义显著且可行性较高。本论文中,一方面是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龙须藤中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并进行纯化工艺优选;另一方面是针对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的抗胃溃疡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龙须藤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工业化生产与临床应用提方法:(1)龙须藤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纯化研究以龙须藤中4种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为提取纯化目标产物,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2)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抗胃溃疡研究第一阶段探讨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对水浸应激、吲哚美辛、无水乙醇诱导的小鼠胃溃疡的防治效果,每种模型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奥美拉唑组(5 mg·kg-1)、阳性对照盐酸雷尼替丁组(50 mg·kg-1)、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3.9,7.8,15.6 mg·kg-1),分别测量各组小鼠胃黏膜溃疡面积并计算溃疡抑制率。第二阶段考察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各剂量组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共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奥美拉唑组(5 mg·kg-1)、阳性对照盐酸雷尼替丁组(50 mg·kg-1)、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髙、中、低剂量组(2.1,4.2,8.4 mg·kg-1),造模完成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胃,观察胃黏膜受损情况,测定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抑制率,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0及胃组织中CAT、SOD、GSH、MDA的含量。(3)通过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以Bliss法测定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结果:(1)NKA型大孔树脂用于纯化龙须藤中4种多甲氧基黄酮的效果较好,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液浓度为每1 mL含龙须藤药材0.66 g,上样体积为5 BV,上样吸附速率为2BV·h-1,以5 BV蒸馏水和8 BV的35%乙醇洗脱杂质后,用75%乙醇10 BV洗脱。收集75%乙醇洗脱液,烘干,所得固体样品中4种多甲氧基黄酮的总质量分数约36%。(2)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能够预防吲哚美辛、无水乙醇、水浸应激诱导的小鼠胃溃疡的发生,胃溃疡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3)不同剂量的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均可显著降低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的溃疡面积(P<0.01),具有较高的溃疡抑制率(49.35%,52.53%,66.63%),并能改善其病理形态。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L-6(P<0.05)和TNF-α水平(P<0.01,P<0.05),还可以提高IL-10水平(P<0.01),与模型组相比,还能增加大鼠胃组织的SOD活性(P<0.01),同时降低MDA的含量(P<0.05或P<0.01)。高剂量组还可以增加胃组织的GSH水平(P<0.01)和CAT水平(P<0.05)。(4)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1256.319 mg·kg-1。结论:(1)NKA型大孔树脂可用于龙须藤提取物多甲氧基黄酮的富集,优选得到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2)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对水浸应激、吲哚美辛、无水乙醇诱导的小鼠胃溃疡有抑制作用,显著降低溃疡面积。(3)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能够抑制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提高溃疡抑制率,改善组织形态结构,提高胃组织抗氧化酶SOD、GSH和CAT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MDA的水平。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还能改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TNF-α和IL-6浓度,提高IL-10水平。因此,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对实验性胃溃疡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炎症反应,调节氧化平衡有关。(4)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有效部位对小鼠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