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家坞矿床是德兴斑岩铜矿田三大矿床之一,位于德兴矿田的西北部。本文通过对富家坞矿床的精细解剖,查明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主要蚀变-矿化类型,建立了蚀变-矿化分带模式;详细识别了富家坞斑岩铜矿床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质记录(发育的各类A、B、D脉),通过电子探针对各类脉体中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查明各期次脉体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微量元素赋存的金属矿物。通过对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重塑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探讨了该矿床成矿物质的沉淀机制;提出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富家坞矿床的蚀变类型有早期的钾硅酸盐化蚀变、青磐岩化蚀变和晚期的长石分解蚀变。空间上显示环状分带,自内而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与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模式相类似。富家坞矿床根据矿化特征厘定出A脉、B脉、D脉合计10种脉体类型。黄铁矿和黄铜矿中Au含量较高,从早期到晚期,脉体中Au越来越富集,B、D脉中Au含量远高于A脉,表明Au在成矿作用的中后期开始大量结晶沉淀。方铅矿和黄铜矿中Ag的含量远高于黄铁矿、辉钼矿,D脉中Ag含量远高于A、B脉,而且D脉黄铜矿-黄铁矿脉中黄铜矿边缘可见自然银小颗粒,表明Ag在成矿作用的后期开始大量结晶沉淀。Se、Ge、Pb、Bi和Co在D脉中的含量远高于A、B脉,表明成矿晚期开始大量结晶富集。As、Zn、Ni、Sb在B、D脉中的含量远高于A脉,表明这些元素在成矿作用中后期开始沉淀结晶。通过对典型脉体原生包裹体显微测温,示踪了成矿流体成分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富家坞矿床的成矿早期,成矿流体来自于出溶的岩浆热液,引起钾硅酸盐化蚀变。成矿温度集中在360~520℃之间,盐度主要集中在53.3~64.5%NaCl和7.7~14.7%NaCl两个区间;成矿中期,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后期开始有少量雨水加入。由于该阶段裂隙发育,成矿流体发生了减压沸腾作用,大量金属发生沉淀,形成B脉矿化,是矿床Cu、Mo矿化的主要阶段。成矿温度集中在280~460℃,盐度主要集中在43.1~53.6%NaCl和3.2~9.3%NaCl两个范围。成矿晚期,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雨水混合流体,伴有规模较大的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绿泥石-伊利石化蚀变,主要形成D脉矿化。成矿温度集中在160~300℃,盐度集中于1.4~6.0%NaCl。富家坞矿床的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的高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向成矿晚期中低温、低盐度的岩浆热液+大气降水混合流体转变的演化过程。富家坞矿床的铜矿化始于钾硅酸盐化后期,主体铜矿化产于转换阶段,其次为石英-绢云母化阶段;钼矿化产于转换阶段和石英-绢云母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