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国教育体系的基础性构成和政府应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物品,义务教育在达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实现阶层纵向流动方面意义特殊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松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成为支撑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农民工群体本身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阶层的主体力量,其流动方式亦已从个人迁徙过渡到家庭迁徙阶段。囿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滞后的内在矛盾,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随之凸显。长期以来,在义务教育传统供给模式和国家“两为主”政策的引导下,政府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的责任主体,公办学校成为义务教育公共物品的生产主体。然而,在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安排和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规制下,使每一位随迁子女均进入公办校就读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随着以“全面二孩”为标志的国家生育政策调整,未来城市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势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与城市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容量有限的供需矛盾突出,使得完全依赖政府供给义务教育的政策逻辑面临严峻挑战,这也为政府与其他供给主体合作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必要与可能。  本研究拟立足于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安排、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禀赋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物品属性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之既定约束条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并借由公共物品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建构论文的分析框架,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既定约束条件置于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视角——供给主体的选择——中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在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经验、梳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研究进展、归结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维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传统供给模式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继而在区分义务教育供给“提供”与“生产”的前提下,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过程延伸划分为提供、生产、管理、评估四个环节,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等协作方式,在生产、管理和评估环节分别引入市场供给主体和社会供给主体,构筑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协作供给新模式,力图实现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由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社会协作供给的模式转变,进而以供给层面的机制探索与模式创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其他文献
教学指导书简称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订的一种实用性的教学文书,是教师上课的方向标。如何编订高质量的教学
期刊
我国目前正进入一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伦理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十年间,国家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在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即是要大力加强农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形势下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坚定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思
本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我国“十二五”规划,联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探讨了创新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创新教育对我
幼儿教师作为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在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化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还有利于幼儿教育活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教育机制中运用网络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也能助力相应教学方式的运行,在实际的网络系统平台结构中,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