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家滩构造区带位于贺兰—银川伸展构造系、六盘山冲断构造系以及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处于极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其形成演化是与周围各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马家滩构造区带形成演化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区域构造意义。前人在马家滩构造区带取得了许多成果及认识,其大型滑脱面之上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对其形成演化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了认识马家滩构造区带的形成演化机制,首先通过马家滩构造区带及邻区印支期以来主要不整合面的分析,结合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限定了马家滩构造区带及邻区主要构造变形的发生时间。然后对穿过马家滩构造区带的四条地震剖面进行时深转换、剥蚀量恢复及平衡剖面反演模拟,分析出了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统计了各地层的缩短量和缩短率。通过对马家滩构造区带反演模拟的综合分析,对其形成演化机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马家滩构造区带的北部和南部属于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及成因类型,北部主要受到贺兰—银川构造系的影响和控制而形成变形并不剧烈的断裂褶皱构造,可能为逆冲推覆构造的雏形;南部主要受到六盘构造系的影响和控制,形成明显的逆冲推覆构造。(2)马家滩构造区带的石炭系—二叠系存在大型滑脱面,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滑脱面以上地层中,下部地层在滑脱过程中变形程度很小。(3)印支运动对马家滩构造区带的影响不是很强烈,主要表现为轻微的褶皱作用为主,并伴随有先存古老断裂的微弱活动。(4)马家滩构造区带的现今构造样式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燕山期中后期奠定大体构造格局,喜山期使之进一步发展,构造变形的主幕开始于侏罗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