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大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捕食线虫真菌的传代次数、捕食器官、空间分布等对捕食线虫真菌毒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微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毒力变化规律的了解。方法1、菌株准备:从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菌种中心中根据菌种的空间分布挑选捕器分别为产黏性菌网、收缩环、黏性分枝和黏球的同种不同株和不同种的菌株。2、菌株复活及进一步鉴定:从菌种库获取的菌株在CMA和PDA培养基上进行复活、纯化;并结合形态和分子进一步确定种。3、传代实验:将定种的菌株重新转接到CMA培养基上,此为第1代培养物;当此平板长好后再次转接到新的CMA培养基中,此为第2代;依此类推,直至传代到第5代。4、将第1代菌株作为研究不同土质、捕食器官、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下毒力变化的检测菌株。5、毒力的测定:待第1-5代菌株的菌丝铺满平板后,用自制捕食线虫真菌毒力测定仪测量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并计算。结果1、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产不同捕食器官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总体结果为捕食器官为黏球和收缩环的菌株毒力最大,其次为黏性分枝,黏性菌网的菌株毒力最小。3、在不同土质内的捕食线虫真菌的各种捕食器官构成不存在差异,但不同土质中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性。4、不同经纬度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性。5、在大尺度上,三江并流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滇南和滇北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但滇东和滇西两区域内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不存在差异性;小尺度下,澜沧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水陆间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且陆地上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大于水中的。7、同种不同株的Arthrobotrys oligospora在单流域内和流域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传代次数、捕食器官、土质、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都会影响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
其他文献
ThT(硫黄素T,Thioflavin T)是一种苯并噻唑染料,一开始用于淀粉样蛋白的分析中。近几年来,有研究者发现ThT还可以作为优秀的G-四链体配体。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能增强ThT荧
基于1971-2016年NCEP/NCA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NCPC(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的海温、大气环流及海洋指数等资料,通过计
为缓解石油和天然气的短缺引起的低碳烯烃的需求的压力,基于非石油资源的甲醇制烯烃反应(MTO)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具有MFI结构的ZSM-5分子筛显示出优异的MTO反应催化活性,但由
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以其高效、精确、低廉的优良特性受到了众多关注。其分析对象多样化,有阳离子、阴离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等,金属离子在环境和
北半球夏季时,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oscillation,ISO)和天气尺度扰动(包括热带气旋)的活动在西北太平洋地区(Western North Pacific,WNP)都很活跃,且两者密切相关。
如今,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因其可用于发电、产生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而备受关注。然而,在从天然气藏中提取这种资源时,高温蒸汽流体会流经地热井系统,因而在施工阶段和
本文使用1979-2015年欧洲长期天气预报中心所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通过运用滤波方法,EOF方法,
开发至目前,锦607块目前主要存在边底水内侵严重、油层动用不均匀、区块构造认识不完善、井况差、常规吞吐效果变差等问题。这次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本油田的地质情况、已经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的骨架,反映了城市空间的架构,与城市的经济、交通、就业、土地利用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把握城市的要素布局,有利于
由于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分子结构的改变对分子的成键方式,电子构型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性质,因此,我们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分子的几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