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捕食线虫真菌的传代次数、捕食器官、空间分布等对捕食线虫真菌毒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微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毒力变化规律的了解。方法1、菌株准备:从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菌种中心中根据菌种的空间分布挑选捕器分别为产黏性菌网、收缩环、黏性分枝和黏球的同种不同株和不同种的菌株。2、菌株复活及进一步鉴定:从菌种库获取的菌株在CMA和PDA培养基上进行复活、纯化;并结合形态和分子进一步确定种。3、传代实验:将定种的菌株重新转接到CMA培养基上,此为第1代培养物;当此平板长好后再次转接到新的CMA培养基中,此为第2代;依此类推,直至传代到第5代。4、将第1代菌株作为研究不同土质、捕食器官、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下毒力变化的检测菌株。5、毒力的测定:待第1-5代菌株的菌丝铺满平板后,用自制捕食线虫真菌毒力测定仪测量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并计算。结果1、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产不同捕食器官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总体结果为捕食器官为黏球和收缩环的菌株毒力最大,其次为黏性分枝,黏性菌网的菌株毒力最小。3、在不同土质内的捕食线虫真菌的各种捕食器官构成不存在差异,但不同土质中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性。4、不同经纬度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性。5、在大尺度上,三江并流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滇南和滇北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但滇东和滇西两区域内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不存在差异性;小尺度下,澜沧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水陆间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且陆地上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大于水中的。7、同种不同株的Arthrobotrys oligospora在单流域内和流域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传代次数、捕食器官、土质、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都会影响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