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位力学性能测试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jill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形成的非均匀性材料。在微纳米尺度下,复合材料各相的原位力学性能与增强相/基体之间的界面力学性能决定着材料的整个宏观力学性能。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界面滑移和断裂现象经常会发生。因此,各组分的原位力学性能和界面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对改善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和工程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界面尺寸比较小,应用传统的宏观测试技术难以实现。而纳米压痕技术是一种测试微纳米尺度非均匀材料原位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在微纳米尺度下,纳米压痕仪可以精确地测试复合材料原位的微纳米力学性能。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应用此项技术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前,对复合材料微纳米力学性能的研究,尤其是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性能研究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论文应用先进的纳米压痕技术,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纳米力学性能。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组分原位力学性能的研究。研究该复合材料的非在位力学性能,分析其复合后其各组分力学性能的变化以及导致此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试样研磨产生的表面残余应力和复合后两相组分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2)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有效表征,包括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测试装置的开发、相关的界面剪切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研究发现当复合材料薄片厚度为3μ是实现单根纤维压出实验的最佳厚度,且实验得到单根纤维与基体发生脱粘的载荷力和深度为90~100mN和2μm,计算得到界面的剪切强度为137MPa~152MPa。(3)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相组分蠕变性能的测试。研究了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同相组分的蠕变响应,发现同一相组分的蠕变性能不受加载速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相同的加载速率下各相组分蠕变性能的差异;并对界面过渡区的蠕变性能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界面区的蠕变性能具有分散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分散性一方面是由于材料制备中界面相的非均匀性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界面受到周围碳纤维相和树脂相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研究内容对系统理解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有效性能的理论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原位力学参数。本文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72011,1117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1103110005)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2006)资助。
其他文献
前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稀土工业正处于陕速持续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市场对稀土产品的品种、供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充分地供给质优的各种稀土产品.以满足稀土市
<正>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是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变化及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多源数据的整合与集成技术成为地理信息
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社交网络。奥巴马政府总结了小布什政府的总体外交失误及其在新媒体领域的外交经验,结合2008年总统竞选时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以“巧实力”理念为支
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刀马人图"的出现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时代需求的尚武精神。在康熙瓷器彩绘装饰的题材中,具有尚武精神的"刀马人图"非常盛行。纵观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流化床燃煤固硫灰渣(简称固硫灰渣)的微观结构。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固硫灰渣的火山灰反应特性,并与粉煤灰进行对比。阐述了固硫灰渣
油松立枯病是油松幼苗的主要病害,危害严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防治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利用气动元件和PLC这两种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设备作为主要部件,制作出取模机械手,并阐述了制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地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的会计核算制度日益暴露出各种弊端,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鉴于此,国家财政
为了电压源型变流器能在风电系统中的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建立了电压源型变流器的数学模型,将其应用于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双闭环
本文针对电子陶瓷基板产业对于薄板陶瓷精细切割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现状,实现了无裂纹、熔凝层结构致密厚度薄而一致、无切面条纹的薄板陶瓷自由路径高质量精细切割加工。激光